海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专访北大教授黄益平金融业发展落后于整个经
TUhjnbcbe - 2021/5/31 13:49:00
*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央行货币*策委员会委员、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圈专访内容

如何理解现在提出的国内大循环?为何现在提出?

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中,金融业应该做哪些调整?

怎么看待人民币国际化?

有人很担心SWIFT清算系统被踢出来,可能发生吗?该如何应对?

金融开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十四五期间,金融领域最关键要做的事情包括哪些呢?

您认为资本市场最需要做的改革是什么呢?

很多人对数字货币的独立性存在疑虑,对于央行数字货币来说,推行过程中会有潜在的风险吗?

采访文字编辑:邱思睿经济学家圈:如何理解现在提出的国内大循环?为何现在提出?

*益平:我觉得大循环这个事其实并不完全是新的,在全球危机以来我们一直在讲要更多地依靠内需来支持经济增长。它背后一个重要逻辑就是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小国经济变成了大国经济。小国经济的意思就是不管出口、进口多少,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现在变成大国经济了之后,影响就变大了,有一个通俗的说法是“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都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引起较大的动静。因此,现在很难继续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外国直接投资进来、出口出去,支持经济增长。无论中国做什么,都可能会对各国经济产生结构调整的压力,各国也会对中国的变化做出反应。

另外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增长速度在不断地放慢,复苏不是很强劲,这样也就无法继续靠外部需求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起码难度在变得越来越大。最近因为外部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比如中美贸易冲突,我国在技术、投资和贸易方面遇到了不少障碍与困难。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已经变成超大规模的经济体,也就是说国内的回旋空间变得越来越大。现在提出的双循环,跟过去一直在说的内需有关系,但又有不同。

简单地说,“内循环”既有需求,也有供给,才能形成循环。而供给则应该包括生产、技术和整个供应链,国内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同时和国际的循环紧密配合,国内外两个循环一起动。我觉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来说,双循环是下一步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机制。

经济学家圈:在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中,金融业应该做哪些调整?

*益平:金融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比较弱。我经常看一个叫“边际资本产出率”的指标,表示的是每生产一个新的单位的GDP,需要几个新的单位的资本投入,这个指标在年是3.5,现在已经到了6以上。可见资本投入的产出效率在不断下降。具体地看,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过去这些年这个问题一直很突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不解决,可持续发展就会变得很困难。

另一个问题讨论比较少,但是同样很尖锐,就是普通老百姓投资难。老百姓过去有钱就放银行、买房地产,现在有很多的可投资的资金,但是房地产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有吸引力,而银行存款实际上也是回报非常小。所以感觉很困惑,就是不知道把钱投到哪儿去。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问题也很大。

为什么现在会碰到这些问题,而过去似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比较有效?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就是规模很大,*府管制比较多,同时监管相对比较弱。这样一个金融体系在过去支持经济增长没有问题,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增长是基于低成本优势的粗放式增长,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扩张为主的,在那样的条件下,产品是成熟的,技术是成熟的,市场基本上也是成熟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效果还不错。虽然*府干预比较多,有效率损失,但总体的有效性还比较高。现在碰到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所以金融的新挑战就是怎么支持经济创新,其中一个故事就是怎么支持中小微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因为我们知道,民营企业在总的知识产权当中,比例大概占到70%。那么实际就意味着我们如果还没有很好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手段,将来会遇到非常大的问题。

所以这个要说怎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双循环,尤其是国内经济的这个循环,从根本上说就是怎么支持创新、怎么支持产业升级。这里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说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银行也要不断地创新,从过去简单的给制造业提供融资,尤其是像这些抵押贷款这些方法,更多地来看怎么判断风险,怎么来支持创新型技术升级;还有就是多管齐下地支持中小微企业,包括采取数字金融的手段。现在所面临的金融挑战,核心一句话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在发生改变了,但金融模式还没有转过来。所以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以金融创新有效地支持经济创新。

经济学家圈:怎么看待人民币国际化?

*益平: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说是一直在推进过程中,当然也有起伏。记得最初是从年开始不断加速,当时央行提出来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条腿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另外一条腿就是资本项目开放。现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是特别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可能是多方面的,从需求的方面来说也许就是我们的任务变得更为迫切了,美国金融制裁的风险已经明显提高,先不说会不会发生,这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人民币能走到国际市场上去,起码将来可以多一个选择,所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性提高了。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近期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也会变得更具挑战性,尤其是贸易、投资的相对增长空间有所收缩。现在怎么办?最重要的还是首先要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稳健地推进,客观地说人民币国际化这个事情,不管*府着急不着急,它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就是人民币它怎么样能成为国际货币,怎么样能让国际社会接受,最起码有三个层面的问题要解决。

第一是经济规模要足够大,同时足够开放,这样的话跟国际经济之间会有很多的经济往来,那么人民币也许它的使用的可能性就大一些。第二是要有一个开放的、高度流动的,而且复杂程度比较高的资本市场。因为把人民币推到国外去让大家使用,最终它还是需要有一个载体,就是外国的机构和个人需要持有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因此我国的资本市场要足够开放,同时有足够多的产品。

最后就是法制和金融监管*策方面需要大幅改善,首先国内国外的*策要相互匹配,这样资本流入、流出才能顺畅。而且要明确保护产权,外国人持有人民币资产得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那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

概括起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实行的一系列*策也需要相互配套。在年以前我国大力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人民币结算,做得不错,还在香港建立了离岸人民币市场。但后来年年中改革汇率中间价,后来实际上是引发了一场市场波动。最后为了稳定汇率,之前的一些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所做出的努力实际上被抵消掉了。这就说明如果汇率灵活不够,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举措产生制约作用。

经济学家圈:有人很担心SWIFT清算系统被踢出来,可能发生吗?应该如何应对?

*益平:我个人的判断是可能性不太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还是需要充分考虑这个风险因素,把这个“不太可能”的情形当做一个可能的情形来对待。尽量争取不要出现,但是对最坏的结果还是要做一些预案。

但客观地说,要完全防备也比较困难。一方面虽然这个SWIFT它其实就是一个信息系统,它和资金的流动本身并不完全是合而为一的,但是如果没有SWIFT,跨境的结算和支付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或者低效。现在一些国家在尝试建立一些新的体系,也许最终可以替代SWIFT。但在短期内很难建立这一套有效的体系,可能性也不大。

经济学家圈:金融开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益平:中国金融开放应该是一直在往前推进,中国在年加入WTO以后,对金融服务业开放做了力度比较大的承诺,后来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反复。但是最近这两年,金融服务业开放的力度比较大,举措也很多,特别是在外资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和申请新的牌照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开放。

我们可以把金融开放分成两个领域,一个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服务业的开放就是外资金融机构到中国来经营,还有一个就是资本项目的开放。我觉得金融服务业开放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操作,而且风险相对也比较可控。有的人说外资金融机构来了之后将来造成很大的不稳定怎么办,我觉得这个风险是有的,但客观上来说外资金融机构到了中国它就变成中国的金融机构,它就受中国监管部门的监管,所以会不会发生风险,主要看监管*策和监管能力。更重要的是你不能认为外资金融机构进来了,钱就随便进出了,如果资本项目有一定的管制,外资金融机构的资金的进出,同样要接受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措施的限制。

比较敏感的可能是资本项目的开放。开放资本项目也已经实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过去有一个策略,就是叫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投资后投资组合。这样的一条思路过去,基本上就是追求比较稳定的投资,追求资本流入,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长期实行这样的*策,也有问题,因为资本进来它总有要出去的一天。现在如果要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我觉得从长远来说肯定是要开放的,我们经济体系在不断地开放,中国经济是第二大经济体,将来可能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第二个就是什么时机开放比较好。过去的看法是宏观经济环境比较稳定的时候开放,那么确实是很多国家在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好的时候放开,有很多资本流入,大家觉得这是个好事情,因为外国资本来了嘛,表示大家对这个经济和*策有信心,是一个正面的事情。但后来发现它也有一些问题,就是你在好的时候放开,大量的资本流入,这样的话虽然对经济对金融是一个正面的这个事情,有的时候也容易积累风险,比如说经济过热,资产泡沫了,和汇率货币高估了等等,一旦出现一些风险因素,资本逆流回流就会导致很大的金融风险。所以现在有不少专家开始琢磨,包括我自己也比较赞成这个看法,就是也许在经济金融宏观环境不是那么最优的时候,开始逐步考虑开放。这个时候的开放*府会更多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北大教授黄益平金融业发展落后于整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