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
面对庞大的普惠金融客户群,传统信贷模式已难以奏效,在疫情的助推下,“无接触”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正蓬勃发展。然而,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并非难点,数据短缺才是最大的“痛”。
银行发力数字普惠金融
记者调研发现,传统信贷模式下,一位银行客户经理最多同时跟进20笔贷款业务,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总量已超过1亿户,面对如此庞大的普惠金融客户群,传统信贷模式难以维系。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对面交流沟通、金融业务办理等受到限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需求更为迫切。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加大投入建系统、设模型、搭平台、推出线上产品,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例如,年,中国银行推出“中银企E贷·信用贷”线上“非接触式融资服务”,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帮扶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农业银行加快首贷、续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等领域的线上产品研发,上线小微客户服务平台、小微业务经营管理平台、小微企业客户行为风险识别系统,建立“模型+客户”双重管理、“线上+线下”统筹协调的小微线上业务贷后管理模式。
工商银行加快“数字普惠”升级,完善“经营快贷”“网贷通”“数字供应链融资”三大重点线上产品;完善数字供应链融资工具,研发数字信用凭据、“e链快贷”等产品;提供线上“无还本续贷”服务,年累计为7万多家小微企业提供多亿元的续贷支持。
建设银行打造“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和“交易快贷”四大线上产品体系,研发上线“智慧工商联”服务平台,构筑线上全流程监测预警防线,持续提升模型风险管理水平。
中小银行也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例如,江苏南通农商银行建设了智能决策系统,实现万元以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