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寻找老厦门寻访曾厝垵的历史足迹这才
TUhjnbcbe - 2021/3/10 22:47:00

▎曾氏宗祠(创垂堂)

曾氏宗祠名为“创垂堂”又称龙山堂,位于曾厝垵下草埔,据《重建创垂堂碑记》记载,宗祠始建于南宋时期;年日本侵占鹭岛,祖祠被烧毁;在文革时期,族谱丢失,宗祠内牌匾均被砸毁;年族人出资重建祖祠,年曾氏族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宗亲出资30余万,重修祖祠。现宗祠内供奉曾氏先祖,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另据《曾氏族史摘录》石碑记载,创垂堂曾氏与三省堂曾氏鹭岛梧桐派均是系龙山曾氏之后裔。龙山十七世渊公事宋执*兼同知密院使,娶李氏生二子,长光绰,次光英。十八世光绰公任宋枢密院使,这时已是宋末元初,元朝蒙古兵南下,大肆屠掠,曾光绰为保汉族传统名节,毅然率领曾氏家族痛别定居己久的江苏常熟,随南宋末代皇帝端宗难逃入闽。一路上颠沛流离,凄凄惶惶,终于在景炎元年(公元年)渡海踏上了厦门岛,择居同安县嘉禾里之南高浦村,世道变乱,曾氏到此亦得安,故名曰曾处安,别号禾浦,或曰曾家澳。光英公(曾光绰的弟弟)择居曾营(现属杏林管辖)。光绰公系曾厝垵开基始祖,妣陈氏生二子,长昭,次旷。曾光绰为曾公亮的九世孙,依谱系记载,其传承源流明确。

创垂堂曾氏由同安分衍至此,后分支龙海及海内外各地,海外宗亲众多。创垂堂曾氏每年冬至,曾氏全族都会聚集在祖祠中祭祖并请戏孝敬先祖。曾姓不但是曾厝垵村的开山鼻祖,而且人数在村中占据绝对数量,属于最大宗支。曾氏宗祠也是全村最规模最大、建造最精美、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据《厦门市志》记载,“曾氏子孙昌盛,人文蔚规聚族”。曾厝垵历史上的名人大多出自曾姓,如清嘉庆二十四年举人曾绍芳官台湾府学教谕、康熙六十年贡生曾源昌官训导、清守备将*曾其、道光元年诏举孝廉方正的曾邦翰,民国年间捐助地方公益的乡绅名流曾纪云,有历史记载的首位出海到南洋的曾文杨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出国热”,以及后来闻名全国的华侨曾国聪、曾国办领衔的曾氏家族是当时厦门的四大望族之一,拥有整条街的业权及钱庄、商店、码头、运输公司、电影院等产业(以上人物生平事迹见附录一“曾厝垵历史名人篇”或“侨村历史篇”)。

龙山堂的源头:据闽南野史专家侯伟雄研究考证,曾厝垵的龙山堂为海外龙山堂的总堂,具体史料可从福海宫的咸七年重修石碑考证。石碑上有“槟榔屿龙山堂公捐一百一十大洋字样,这个细微的发现不由让人兴奋。而去年的槟榔屿(城)和马六甲与福建的土楼同时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榔屿的龙山堂与曾厝垵、新垵的龙山堂有何关系?从这个石上不难找出答案,但是还需其他史料来佐证。侯伟雄说,厦岛也有申请“世遗”的捷径,那就是找一找龙山堂的“海外戚”,他们的建筑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只要找出厦门区同样的实物和遗迹,然后使用“拓展名”的办法,就可以到成功。从网上资料得知,这个槟榔屿龙山堂建立于年续至今,它接近两百年的历史纵横五大洲。据道光《厦门志记载,明末清初郑成功与清*在闽南一带展开拉锯战。“顺治八年,迁沿海居民??总督李率泰令其弃地。”“康熙二年,?迁界守边,厦门遂墟。”也就是说,因为有一个*策叫做“迁界当时的厦门人要么被杀掉,要么逃亡,要么只能由大清*府安排去路。而且“迁界”执法两次,以至于厦门岛成了废墟。厦门岛有钱人就近逃到台湾,远的甚至逃到吕宋、印尼、马六甲。在明朝灭亡以后,他们只好在海外落地生根,甚至购买坟地,于是有了马六甲的世界最大的“中国山”,他们还在石碑上刻子虚乌有的“飞龙”年号。到了清咸丰年间,他们陆续回来探亲了,晚清时期,这些华侨、华人就回来得更频繁了。他们同时为很多生活艰难的老乡引路,下南洋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开发槟榔屿的邱氏与曾氏连手建了一个八面威风的“龙山堂”,就是给曾厝垵捐款的这个堂口。

另据海沧新垵邱氏族谱记载,这里的曾姓均以邱曾氏称,明清时期该族“子孙昌盛,人文未起”。到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以及台湾等地经商务工的曾姓子孙甚多。其中在海外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当推侨居马来西亚而源于海沧新垵的邱曾氏子孙。他们侨居马来西亚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族众繁多,实力雄厚,但他们饮水思源,不忘祖德,在马来西亚槟榔屿新建了崇祀邱曾氏先祖的祠堂——龙山堂。

▲仰光的龙山堂

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历史城市马六甲和槟城于年7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申报的重明古迹就是曾厝垵龙山派龙山堂、创垂堂派生出来的槟榔山堂,依此推定,曾厝垵龙山堂也应列入“世遗”保护名。

曾邱一家:曾厝垵老人们念歌谣:“要吃得饱,穿得烧,要去新垵给人招”(闽南语),这不是空穴来风,胡编乱造的,据曾华荣老人说,海沧新垵的开基祖是曾厝垵曾姓人入赘,并有族谱为证。根据族谱显示,曾家的正确说法应该纠正为联宗。因为双方的子孙后代使用的姓氏,使用乙方的字辈,公平合理。不知为何如此美妙宗故事史料、媒体却很少提及。从福海宫的咸丰七年重修碑记中可看到,捐资名录邱氏族人;后在曾厝垵一条山路上偶发现一台阶石板上有刻遂取水冲洗,文字清晰可见,又是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道光年间第八名武举人邱曾新的捐田契约碑,内容为邱曾公房、田丁事宜,这些证据足以证明曾邱确实一家。

海沧新垵的龙山堂的正顺宫为南洋龙山堂邱公司(又作公祀,宗祠组织)捐款万元修复,可见海外族人对新垵龙山堂的认可。远在香港、新加坡、仰光、菲律宾、槟榔屿的曾邱宗亲会每年都有活动,海沧新垵的华侨与曾厝安的华侨竟是如此血肉相连。曾厝垵龙山堂和新垵龙山堂也建立起联系机制。

▲海沧新垵的龙山堂

▲曾厝垵和新垵宗族代表会面

港口村口,有一座古厝,虽然破落,檐下几处木雕石雕也还是颇具古意,估算历史应该久远。踱进门去,满院荒草,屋舍坍塌,片瓦不存,看这模样倒像是个祠堂。古厝内伫立着一座石碑,近前仔细一看,却是和池府王爷庙旁的那块“陇西”石碑一模一样,是何意?事后了解,原来是李光裕堂有三派参与租地契约的签约,自然就有三块石碑,只是又生疑问,还有一块在哪里?“港口”一块,就是宗祠里的这一块;“上里”一块,就是池府王爷庙旁的那块;第三块应是契约中的“厦门”一派所持有,到底在何处?“陇西”二字再次引起我的兴趣,曾厝垵和甘肃有和渊源?经过网上搜索百度百科,得知陇西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因此“陇西”二字已作为李姓的标志。这样说来这座古厝应该就是李姓人家的,会不会是签约方的业主李光裕堂后人。最后我的推断被村里老人印证,老人协会会长曾添贵说,这里就是原来港口村李氏的宗祠,当年被日本*子放火焚烧过,之后港口李氏日渐衰败,由于是祖厝没有人敢轻举妄动,时至今日已荒废、破败不堪。

▲田野中的李氏宗祠旧址

▲西河祠堂

▎*氏家庙(登山堂)

这里详细记载了*氏家族在曾厝垵定居的历史、变迁,是进一步了解曾厝垵宗族史的又一史料。据*氏家庙里的《重修登山堂记》记载,*氏始祖八郎公于元朝时迁居曾厝垵,以制作蒸笼为业,后人以农、渔为生。明清之际,厦门港口渐兴,曾厝垵、西边社均有码头,亦有“操舟贸易者或出入洋海者”;登山堂*氏出的武将比较多,有历史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成章,清雍正年间的陕西永固副将;另一位无名字记载,只知是位列江西九江副总兵,“疑为投效水师积功所致”;还有的后人远走南洋,富甲一方;在文学方面,有第十八世孙*瀚得中光绪壬寅科举人,后移居国外。*氏历史也和曾厝垵一样有近年的历史。

▎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遗址

▲侨师厦门校舍鸟瞰图(.1)

▲侨师旧址上的厦门市文联

如果没有深入了解曾厝垵的历史,是不可能知道曾厝垵曾经有一所享誉海内外的学校——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如今这里早已经铲平盖起了厦门文联大楼,实为教育史、华侨史、厦门革命史、曾厝垵地方史的一个重大损失。侨师虽早已不存在,但她在厦门历史上留下了火红的青春、革命的记忆,还留下了宝贵的教现存育资源——两所附属学校。厦门实验小学前身为“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原为侨师学生实习教学的场所,第一任校长就是侨帅教员柯詠仙(年——年,任校长23年)。国立侨师附小幼儿园创办于年,年改为厦门市第一幼儿园。

如今走进文联大门,只能看到大门左侧角落有一座石雕“国立第一侨师纪念碑”,其他荡然无存,可惜、遗憾。追溯国立第一侨师历史,系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多次倡议而创办的,旨在培养海外华校师资,年11月创办于长汀(因当时厦门沦陷),年春迁至漳平(因当时赣州失守,长汀告急),同年日寇投降,厦门光复,为学校长远发展考虑,于年2月再迁厦门曾厝垵。校舍原是一座红砖黑瓦的二层洋楼,属近代西式建筑,当地人称为“红楼”(与曾厝垵的“白楼”相对应,现在许多村民还知道文联那里原来是一座红楼),经考证系村中著名印尼华侨*洁传、*大厝于年合资兴建,占地面积平方米。当时学校有6个班,学生多名,教职员工20多名,,校长为陈永康(后被学生“倒陈学潮”驱逐)。因侨师学生渴求民主、自由、进步,富有强烈的反独裁专制、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而为国民*当局所不容,年7月国民*府教育部强令停办,时距厦门解放仅3个月,办校历史只有短暂的8年。

年学校迁到曾厝垵后,中国共产*在校内建立了地*组织——闽中厦门*支部,领导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国主义等一系列重大争,成为厦门爱国民主革命运动的一面旗帜。据78岁的亲历者老地下*员林水奄介绍,当时的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书记是许美(后任省*协副主席),负责领导厦门地区的地下*活动,派时任厦门工委委员的施能鹤(后任厦门*协主席)赴侨师建成立地下*支部,施兼任书记,首批*员有林金妙、蓝振德梁明富等5人,年秋*支部暂停活动;年4月厦门委郑秀宝(施能鹤之妻)重建侨师闽中*支部,兼任支部书记之后学校还成立了侨师闽西南支部,共发展学生*员人占当时在校学生总数一半以上。闽中地下*还在曾厝垵村办了5所农民夜校,领导、教育农民反抗斗争,并发展了20多名农地下*员(包括林水奄老人,当时他才18岁)。解放战争打后,侨师大批地下*员和进步学生响应*组织的号召,纷纷身农村、山区游击队或城市地下革命斗争,农民夜校地下*继续留在村中工作,共同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侨师革命历史。年11月,厦门市*府在侨师原址修建纪念碑,弘扬侨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

▲侨师学生参加“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国主义”示威大游行(.5.28)

▲侨师青年剧社演职员留影(.1.25)

▲侨师纪念碑落成(2.6.9)

▎曾厝垵飞机场及国民*府海*航空处

曾厝垵海*机场修建于年1月,至年4月完工,系漳厦海*警备司令部司令林国赓奉海*部令在厦门设海*航空处时修建的。位置在现环岛路音乐广场、海港城、佳丽海鲜一带。据村中德高望重的90岁文化老人蔡水保(年生)介绍,当时的机场很大,面积有亩(19.6万平方米),从圣妈宫一直延伸到白石炮台,土地是由著名华侨曾国聪先生捐赠的。机场内建有可容纳10架小型飞机的机库,以及办公室、修理厂动力厂、发电所、无线电房、测候室、保存库、下水码头等,主要用于飞行训练,刚建成时有教练机4架,先后有三届学员(共21名)在这里学成毕业。

▲民国时期的曾厝垵机场

年曾厝垵海*机场还未完全建成时,就迎接了“中国第一个单人驾机飞越欧亚大陆的飞行员”陈文麟飞机的降落。陈文麟的“厦门号”飞机从伦敦起飞,途径欧亚十几个国家,兴城1.5万公里,在5月12日飞抵厦门。当年这个事件,成为海内外媒体的热谈,曾厝垵村民都有幸见证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蔡水保和曾华荣二位老人说,他们小时候都亲眼看到小型的水上飞机停靠在曾厝垵飞机场,并时常在海面上训练,只见飞机几乎贴着水在飞行,每当飞机训练时,岸边会聚集很多本村小孩看热闹。

年6月漳厦海*警备司令部在曾厝垵海*机场内设立海*航空处,陈文麟任处长兼飞行教练官。年2月上海海*航空处移厦门,厦门航空处撤销,两处人员合并,拥有教练机、侦察机、轰炸机3个中队17架飞机。

年9月3日3艘日本*舰炮击厦门前沿炮台和曾厝垵海*机场,同时还出动12架飞机配合轰炸。海*航空处联合胡里山炮台守*奋起还击,击中敌舰“若竹号”。年2月6日。因局势紧张,海*航空处被国民*海*部裁撤,所有航空人员均参加抗日战争,同时曾厝垵海*机场被废弃,结束了9年的光辉历史。这个曾厝垵老人记忆中的机场带给了当时曾厝垵人许多的新奇、兴奋与自豪。

▲停靠在曾厝垵海*飞机场的小型水上飞机

▲当年的水上飞机(晓园供图)

▲曾厝垵海*机场遗址(现为环岛路音乐广场、海港城、佳丽鲜楼一带)

曾厝垵海*机场留给人们的不光是战争与和平的回忆,在何丙仲先生家人的记忆里更多的是浪漫与幸福。据我市著文史专家何丙仲介绍,其父亲何启人是曾厝垵海*机场首批毕业的学员,毕业后就留下担任教官。当时五通有个姓孙的地主,女儿名叫孙秀华,他的父亲一心想让女儿嫁到南洋当富婆。但是,女儿却偏偏爱上了当航空兵的何启人。据说,何启人常常“顺道”驾机经过五通,飞到村庄上空的时候,特意让飞机低低地、慢慢地滑过,投下盒子装的情书来。有情人终成眷属,何启人和孙秀华的婚礼就在曾厝垵飞机场举行。后来,何启人在抗战中曾击落日寇敌机,晚年时在台湾空*部任职,在海峡两岸培养了一些航空人才,厦门曾厝垵一直是他最美满的一段记忆。

▲何启人夫妇在曾厝垵飞机场结婚的照片(何丙仲供图)

▎国营思明农场中心食堂(文革中的曾厝垵)

思明农场中心食堂的建筑历史不长,却因为有深深的文革烙印而变得特殊。如今村中文革时期的建筑已所剩无几,拆的拆、改的改,只有这个农场食堂还能依稀看出(现已出租作厂房),实为曾厝垵的遗憾。已经很难从建筑上了解文革中的厝垵了,只能从“活历史”的老人口中了解些许。78岁的林奄老人是亲历者,他回忆到,国营思明农场建于年,由5人组成领导小组,厦港公社副社长兼任农场场长,林老先生领导小组成员之一,一人身兼数职,担任思明农场的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农场秘书、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等五个职务,负责抓生产又要整理文字材料,还常常亲自干农活。国营思农场占地多亩,下辖3个耕作区、1个副业队(包括饲猪、牛、羊、鸡、鸭、渔业、农具修理厂等),农场有1人,其中有多劳动力。每年农田里种植庄稼种类都有农统一安排,一般在40几个品种左右,一切按照计划行事。每耕作区下辖9个小组,当时不允许自己搞副业,那样会被认思想态度不端正,要割资本主义尾巴。这个中心食堂就是为明农场而建的,所有农场劳动力都在这里吃大锅饭,评工分讲究集体主义,农民年终只能从集体劳动中分得贫乏的物资微薄的收入,因此当时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很多是出工不出力这段历史在很多人心里都留下了苦涩的回忆,盲目的革命热情换来国家的十年动荡。村中的文革印记所剩无几,标语口号难得一见,取而代之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口号、新语。

▎曾厝垵戏台

[戏台历史]在环岛路旁有一个具有乡村风格的戏台引人注目,它紧邻圣妈宫,这就是著名的曾厝垵戏台。修建至今不过十年,本不应纳入历史古迹篇,但由于其涉及圣妈宫与曾厝垵芗剧历史而变得不再普通,故而不得不提之。每逢圣妈圣诞,戏台常常要连轴转,连续两三个月的芗剧表演和放映电影,使其的知名度也跟着提升,地位越来越重要。据曾华荣、曾添贵二位老人介绍,能建这样一个象样的戏台也全仰仗圣妈。最早村里没有固定的戏台,如果要演戏,就用杉木临时搭盖一个简易戏台,直到文革后,村里才建了一个固定戏台,是用铁皮搭盖而成的,在电线杆上架一个老式的高音喇叭,大树上挂着一块木板,是用来预告节日的。在*府修建环岛路时,拆迁部门没有事先与村民沟通协商,草率用推土机把铁皮戏台推倒,一下激起了村民的愤怒,认为是对圣妈的不敬,数百名村民自发前往讨个说法,之后*府就全部出资修建了现在这个戏台,神祇的力量与民意确实不容忽视。

[芗剧历史]在这个戏台上,经常演出的是芗剧表演一个小生,一个小旦,一身简单而艳丽的古装,在环岛路车马龙的热闹之中,在路灯、舞台灯交织的灯光里,戏开场了芗剧虽然不是主要剧种,但在闽南是很流行的,而龙海的芗团是最受欢迎的。据林水奄老人介绍,年曾厝垵村也曾建过自己的芗剧团,当时厦门农村很流行芗剧表演,几乎村都有业余芗剧团。曾厝垵芗剧团有固定演员、演戏服装,成达到20多人,他们在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寿喜庆都会有出活动,直到60年代经济困难、*治紧张,芗剧团解散,芗在曾厝垵的发展就此结束。现在厦门农村流行的中老年腰鼓有些类似当年的芗剧团,丰富业余生活,活跃农村文化。

▎上李水库

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得到了一些关于上李水库的珍贵一手资料,从史料内容上看,可以确认,原来的“陇西”石碑中“上里山蓄水池”就是现在的上李水库,这在原先也只是猜测而已,不料却是真有其事,意外之极。仔细阅读了从档案馆调取的《思明县公署布告》(年,系征地拆迁布告)和上里社族长李乌狗公布的水库征地拆迁补偿款分配明细名册(年),还有“陇西”石碑上的租地契约(年)等三份原始资料,并查阅了《民国厦门市志》,综合上述材料表明,蓄水池业主是厦门自来水公司,系民国10年(年)由印尼华侨*奕住和绅商*世金共同集资万银元成立的,公司全名为“厦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这是福建省第一家由华侨占投资70%的私营公用事业。据民国志记载,当时公司请美籍工程师卫根和中国籍工程师林荣森在岛内勘察,“择定厦门岛东南部上里山区建设1座库容10万立方米的上里水库;在南普陀寺西侧的赤岭山巅建设1座日制水能力立方米的赤岭水厂以及相应的输水管道”自来水公司根据这个建设方案着手开始筹建,于年清当时的思明县公署发布征地拆迁公告,请库区的坟墓、田地主人于四个月内持凭据到公司查验,核对属实的发给补偿金,“于领价半月内即行迁移”。公司买完规划中的库区用地后开始招投标,德国的西门子公司以92万银元中标承建。工程于年10月动工,至年完工,同时赤岭水厂建成,从水库至水厂的水管长米。年11月上里水库开始营业供水。在建造水库过程中,工程师认为库区周围的废水、脏水、杂物可能与雨水一同排入水库,将严重影响水质,因此公司开始着手库区外围的土地征用,经协商未果,只好改成租约,就有了“陇西”石碑上记载的内容;年9月公司终于和上里社族长李乌狗签订了土地买卖合同,取得了库区外围土地。公司前后为整个供水工程共投入资本万银元,可谓工程浩大民国志评价水库为“规制宏大,工程坚牢,实所罕见”。

另据7年厦门市文化局申报上李水库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材料介绍,上李水库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建筑,此次申报将以近代工业旧址的“身份”参加。据介绍,上李水库修建时采用德国技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设计建造,利用山体自然条件筑成的拱坝,漂亮的弧形堤坝非常具有有艺术和科学价值。上李水库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建造技术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通过上述事实、史料,终于可以解开之前的谜团,原来现在的上李水库就是村民口中的“曾厝垵蓄水池”、“上里蓄水池”,而官方称为“上里水库”。当时水库用地就是征用了曾厝垵上里社李光裕堂的土地。历史问题是搞清楚了,但是对于“上李”与“上里”两个称呼,应该以哪个为准,孰对孰非仍有疑虑?似乎有些吹毛求疵了。

▲年思明县公署发布的征地拆迁布告

▲年自来水公司与李光裕堂签订租地契约

▲年上里社族长李乌狗公布的水库征地拆迁补偿名录

▲年建成的上李水库老照片

▲年的上李水库(左)和年的上李水库(右)

▲上李水库今貌

▎胡里山炮台

胡里山炮台就在曾厝垵胡里山社,其知名度远高于曾厝垵有关史料记载颇多,在此只作简单介绍。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朝光绪十七年(年),当初修筑此炮台用了5年时间。寨台基系用乌樟树汁、石灰、糯米与泥沙搅拌构筑而成,坚固比。整座炮台由营房、隧道、指挥楼、观哨台、弹药库、护壕及两座炮台组成,占地平方米。炮台所有大炮全是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现存东炮台的主炮炮身长13.6米,全公斤,经专家认定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最大的克虏伯炮,有“世界古炮王”之称。

▲年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埃森梅喷射击场实弹发射克虏伯大

▲“世界古炮王”之称的克虏伯大炮

本文出自“思明文史资料第五辑营平片区·曾厝垵片区专辑”

图片:书、廖嘉彬、网络

往期精彩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找老厦门寻访曾厝垵的历史足迹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