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海南,真的不是只有大海和三亚
TUhjnbcbe - 2025/8/11 20:28:00
哪里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www.xftobacco.com/

“文化沙漠”一词自从诞生以来,不少地区纷纷躺枪。这个词究竟该如何解释?文化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术语,泛指人类在科学、艺术、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遗产和成就。而“文化沙漠”即是指文艺、科学、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较为匮乏的地区或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的地方。

历史底蕴不够深厚的地区往往容易被贴上“文化沙漠”的标签,深圳、香港等大城市都难幸免。作为一个欠发达、待崛起的地区,海南在这方面也备受争议。那海南真如外界某些人所言,是“文化沙漠”吗?

有故事的海口钟楼(新海南图)

我不认同这样简单粗暴的说法。海南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自己的脉络和特色,不该被随易抹杀。

多数人对海南岛有个误解,认为在古代,海南就是个荒岛,人迹罕至,其实不然。在大学时,有同学曾就这个问题与我争论不断。他认定海南在古时候就是荒无人烟之地,我听后绝不认同,为此我俩吵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有三天三夜不罢休之势。

如今想起来甚为可笑,当时我们之间不过是口水之战,将内心的想法翻来覆去地吐露,并无事实支撑。最后还是我机智地上网搜寻了资料,将诸多史实甩他一脸,这才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事证明了多读书是何等重要啊!也间接证明了主观臆断要不得,流言蜚语更是听不得。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海南岛已有人类存在。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踪迹已遍布全岛各地。秦汉时期,随着海南岛地方政权的建立,中原各地的汉族人通过各种途径来到海南,岛内居民与日俱增。尤其是汉代以后,海南人口持续增长。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以“人民可十万余家”描述晋代海南岛的人口数量。

但凡人类生活过的地方,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文化。以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开创适应本地环境的生活与精神财富,这是人类的本能。而所有这些生活方式和精神活动,统统都可以归集为文化。

海南黎族先民耕作用的镰刀

海南全省现今发现文物点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处。这些文物是海南古今文明的缩影,与灿烂的中华文明既一脉相承,又独具风采,那种“文化沙漠”之说实在是无稽之谈。

海南这片厚土也曾培育出不少名人志士。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黄道婆,曾在海南旅客居约40年,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艺并加以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又与其他地区的纺织技法相融合,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广传各地,使百姓大众普遍受惠。黄道婆对促进长江流域乃至中华民族棉纺织和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着“海青天”美誉的著名清官海瑞则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打击豪强,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如此青史留名的风云人物,海南历史上还有不少,他们显然不会是在一片文化沙漠上凭空涌现出来的。

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就懂得了用木棉纤维纺织衣服。至今已有0年左右的历史。年5月20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陈出新的海南黎族服饰

钻木取火听说过吗?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技艺取火时,用脚踏住钻火板,将钻竿插在小穴内,以双手搓动钻火棒,使机械能转为热能产生火星,火星沿槽而落,点燃引燃物。当引燃物冒烟时,迅速吹风助燃,从而引出火来。

此外,海南琼剧、儋州调声、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及黎苗族“三月三”节庆等等,都是海南发展历程中的文化珍宝,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文明印记。

美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物产,孕育出海南独具风味的佳肴,并在天南海北广为流传。在港澳台、东南亚很多国家的大街小巷,海南特色餐食屡见不鲜。欧美一些国家的豪华大酒店里,精美菜单上也印有一行醒目的名字——海南鸡饭。如今谁要敢说海南没有美食文化,我真想拿文昌鸡、清补凉,陵水酸粉,后安粉汤,海南粉,抱罗粉等等直接砸他脸上!

红遍省内外的海南清补凉

从前在内地读书时,提及海南,大家基本只知道三亚。好像三亚就是海南,除了碧海蓝天,就只有阳光沙滩。我觉得非常委屈。没错,三亚是海南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整个海南。海南当然需要三亚,但三亚之外,海南还大着呢,绝不是别无所有。

在海南自贸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将海南文化、更完整的海南推广出去,可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千帆竞渡的海口西秀海湾

海南,真的不是只有大海和三亚。

来源:自贸港演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南,真的不是只有大海和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