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5-6日,由中国南海研究院(NISCSS)、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SCARC)、中美研究中心(ICAS)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CIUA)联合主办的首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口举行。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名专家学者、驻华外交官、前政要及部分涉海国际组织代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与会。论坛为期两天,与会代表围绕“全球海洋治理与区域实践”“当前南海形势与热点问题”“海上安全合作与风险管控”“南海区域秩序构建”“海洋合作的现状与前景”“海洋前沿问题研究和海洋治理能力建设”和“海洋治理新思路与新倡议”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将第三期(议题五、议题六、议题七)嘉宾观点归纳整理并分享,以飨读者。
议题五:海洋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纳朋泊帕谭那察(NapornPopattanachai)
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法学院自然资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观点:纳朋泊帕谭那察主任在“从曼谷到南海:防治塑料污染可有效加强东亚和东南亚海域合作”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数年里,东南亚海域塑料污染严重,给区域各国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南海周边国家在应对海上争端的同时,也有责任开展区域性合作,保护海洋环境,共同应对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
宋燕辉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观点:宋燕辉研究员在“南海海上合作:从研讨到制度构建”发言中指出,当前南海紧张局势不断升温,南海各国须做出更多努力,实现已有的合作目标。中国和东盟各国应弥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执行层面的不足。在“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磋商中,双方应就难度较大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如“准则”适用范围等。各方还应停止采取单边行动,域外国家则应停止干扰“准则”磋商。
大卫翁(DavidOng)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要观点:大卫翁教授在“评估‘国际最佳实践’在建立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报告中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中国针对西方国家强调南海即将发生冲突说法的回应,这表明中国正努力推进在南海这个半封闭海域的合作,体现了包容性。目前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