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王家儒专栏孤悬海外的海南古代美术
TUhjnbcbe - 2025/5/6 16:37:00

文/王家儒

自汉武帝派伏波将军率军南征,于公元前年设珠崖、儋耳二郡后,海南正式进入了中国的版图。《汉书·地理志》称:“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海,东西南北五百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

海南历史上是中央集权流放逆臣之地,也是历来战乱时期移民的避难所。这些历代的贤相名臣、文人墨客、将兵百姓的不断涌人不但使海南的人口数量、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民族间逐渐融合,最重要的是中原文化的输入、传播、生根,进一步促进了这块蛮荒之地的文化“内地化”进程。

儋州东坡书院内的东坡居士塑像图/艺周刊全媒体组

从文化角度来看,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文化自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自唐末以来,汉文化对海南的影响进入了历史的全新阶段。宋仁宗庆历四年(年)设立琼州府学及儋州州学后,文化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海南之时,就已发现此地乃“衣冠礼乐,斑斑然矣”。

明代琼籍名士邢宥有诗曰:“二郡与图兴于汉,五洲编户盛于唐。故家大半来中土,厚产偏多起外庄。”琼籍大学士丘濬亦云:“魏晋以后,中原多故,衣冠之族,或宦或商,或迁或戍,纷纷日来,聚庐此外。”

在苏东坡以及历代谪臣的影响下,海南的文化有了质的变化及飞跃。明代的海南文运兴盛,才贤汇兴,不但形成了一个以宋明理学为教育内容的文教网,出进士62位,举人位,还造就了不少名震海外的一代文化名流,诸如丘濬、邢宥、薛远、唐胄、海瑞、廖纪等。清代虽然未及明代那样群星灿烂,但仍有进士22位、举人位,并诞生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位探花——张岳崧。

张岳崧像图/网络

翻开中国美术史,我们不难看出至少从新石器时代起我国就已经有最早的美术样式一一岩画(分布在我国内蒙、新疆、甘肃、云南、广西、江苏、宁夏、青海、四川、贵州、黑龙江、福建、西藏、台湾、香港等地)以及彩陶纹饰。从夏商周的青铜艺术到先秦、秦汉的绘画、雕塑、画像石,从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到元明清文人画到这几千年历史中,中国美术诞生了许多名垂千古的美术流派,一批彪炳史册的艺术大师。

虽然从汉代开始,岭南一带已有一些跻身于国内画坛的画家,但真正能够对中国画坛产生影响力的是民国初期的岭南画派。可以这样说,几千年来,从秦汉到清末,从顾恺之到八大山人、石涛,傲视中国画坛的巨匠大师、流派均产生于中原、江南带,岭南地区是难于问鼎的。因而,从地理到文化均呈边缘性的海南岛自然就没有出现辉煌的可能性。

然而,浩瀚的中国文化中,书画同源、诗书画一家一直都是中国美术的特色。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后,中国上层知识分子参与绘画的普遍性与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几乎所有的士大夫文化人都能以诗书画自娱。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南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文化名流,照理说应该也有丹青高手,至少也有一些能书善画的能手。从历史遗存的资料看,海南曾出现过几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书家,至于丹青妙手,少有提及。

在海南的历史文化名人中,被中国美术史提及的只有南宋的白玉蟾。据汪北镛《岭南画征略》所载,宋代的广东画家有白玉蟾和何裕夫二人。

白玉蟾取自明洪自存《仙佛奇踪》

白玉蟾,原姓葛,名长庚,海南琼山人。随母改嫁至雷州白氏家,因此改姓名。字从阅,又字五叟、白叟、象甫,号如海、海琼子、海南、琼琯、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等。自幼天资聪敏,“七岁能诗赋,背诵九经”,10岁应童子试,20余岁时已“博洽儒书,出言成章,文不加点,时谓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天下,其言皆囊括造化之语,儒者谓业入三氏,笼罩百家,非世俗所能”。后遇一真人陈泥丸,随其入罗浮山学道,又至武夷山、武当山拜师求学,终得秘经真传。由于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被宋王朝封为紫清明道真人,主持太乙宫,是道教南宗的师祖。

白玉蟾不仅是道教宗师,也是著名诗人,书画造诣很高,是南宋时期海南岛第一个在中土享有盛名并有广泛影响的大画家。《琼州府志》载:“白玉蟾博洽儒书,究晰禅理,善书法,尤精于画。常往来罗浮、武夷、天台诸山,或蓬头跣足,或青巾野服,人莫识也。”相传其有“三妙”,即画妙、诗妙、书妙。

书法方面,白玉蟾草、行、篆、隶皆能,今上海博物馆藏有他的《行书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行草书《足轩铭书卷》,书风高洁飘逸。史书记载其“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姓名达于九重,天子赐以养素之褒,笑而不受,有愿从之者,莫得也”。

绘画方面,他善画人物、梅、竹,尤以画梅为精。《中国美术史》记:“葛氏,善画梅花,曾以一幅《月下梅花》,惊动当时朝野,人物画尤为著名。”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著名画家金农在《冬心画梅题记》中写道:“白玉蟾善画梅,梅枝戍削,几类荆棘,著花甚繁,寒葩冻萼,不知有世上人。……昔年曾见其小幅,题诗亦清绝。今想象为之,颇多合处。”并自谓与白玉蟾“遥遥相契于千载矣”。

《佩文斋书画谱》记他自写肖像,“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其他文献资料也记载其在梅、竹之外,多作道教绘画,善写人像。宋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请他画过像。《品画宝鉴》载:“武昌城隍庙壁画,为白玉蟾手笔。”

诚如美术史论家李公明所写:“白玉蟾在广东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他是宋代的,而且还在于他是广东画家中最早参与文人绘画的艺术潮流,并对后世能具有真正影响的文人画家。”

除此之外,另从一些文稿资料及散记中也偶有只言片语谈及明代的海瑞善书法,也能丹青;清代的探花张岳崧是个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不仅书法造诣高,被誉为当时广东五大书法家之冠,而且在绘画上也是个佼佼者。《岭南画征略》介绍:“张岳崧,与郭兰石齐名。画宗元人,不多作,人争宝之。”还有清代万宁的举人许成德,也是个著名画家,民间传说其画的《牛竹圈》中,牛在夜间可发出鸣声,虽乃传说,但足见其身手不凡。

自汉代设郡以来,海南是否还有此在野的画师与民间丹青妙手些文化名流是否也善通丹青?因手头资料有限,这一切均待考。即使是享有盛名的白玉蟾,也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文字记救,仍未见其作品及相关的画论披露于世。因而,从学术角度来说,很难把握其来龙去脉及其庐山真面目。

值得探讨的是,自宋以来,绘画艺术在中原大地已渐成气候,特别是文人画的兴起,文人仕子挥弄丹青已蔚然成风。为什么在海南没有掀起一股浪潮?明代以来,全岛已形成一个州学、县学、书院的文教网及一代代修书撰志整理诗文的风气。至清代,全岛人口已有万,华夏大江南北早已日益隆盛的书画文化为何未能在海南露风采?海南的仕官文人均出现不少书法名流,而偌大一个作为通商口岸、贸易要道的南疆之地,竟没有丹青流传于文人的雅集及市井世俗?从理论上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相信可能是史志疏于提及或被淹没成尘的缘故。

从客观条件来说,海南不同于中原内地,既没有名山峻岭而需要凿壁造像,也没有名刹古寺而需要大兴塑像与宗教壁画,民间也没有绘制彩陶的习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美术事业的发展与作品的传世。而且,海南地处热带地区,长年气候潮湿,蚊蝇虫蚁成患,是一个难以保留书画的地方。绘画不像书法,可以铭记于碑文石刻。这些纸质文本太过脆弱,极难逃天灾人祸的劫数。这种种因素使我们今日难于寻觅到历代海南美术的遗存。

18世纪下半叶,岭南一带画坛人才辈出,极一时之盛。先是黎简、谢里甫的出现,开辟了一个文人画的新纪元。特别是道光后期苏仁山、苏六朋的出现,以其天才的火花及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光照广东画坛,为岭南文人画开创了一片绚丽的天空。晚清时期,居巢、居廉的花鸟画的崛起再次将岭南画坛推向一-个高潮,居派的花鸟画清丽精致,不但称雄一代,以革新、创意精神对中国近代画坛产生强大的冲击,而且对日后岭南画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但如此,他们还设课授徒,培养出为数不少的桃李而日益扩大影响,形成了当时岭南绘画的主流。

清代岭南一带画坛日益昌盛,相信这一股风尚势必影响到海南因为海口自年开埠以来,英法等国在此设领事馆,开价酒商,并有传教士与洋医从事活动。后来的张之洞在就任两广总督的5年间(-年),对海南的建设,包括国防、军事、经济开发、交通、通商航运、交通电讯、民族关系、文化教育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加上自年以后,海南人向海外移民之风愈演愈盛,至清末形成海外移民高潮,移民范围近至南洋各地,远至欧美各国。每当政局动荡,海南人口便大批外流,一且政局稳定,外流人口即相对返回,形成人文双向流动的特点。海南侨民所带来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活力和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相结合,大大促进了海南社会群体的文化新风,对海南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具有清新气息的岭南文化理所当然对琼岛的文化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盛极一时的绘画自然也能在兼容并蓄的海南社会各阶层广为流行。虽然我们目前尚未找到足够的文献、图片资料证明,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潜在影响的存在。正是因为这种影响,民国时期的海南美术才呈现出一片灿烂的星空。(本文摘自《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文学卷)(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王家儒所著的《海南美术巡礼》部分第四章历史的回顾——孤悬海外的海南古代美术)

专栏作者简介:

王家儒,海南省海口市人。年毕业广东肇庆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年获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硕士学位。现为海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国家教育委员会硕士论文通讯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会员,海南省美协顾问、理论委员会主任,海南省美协第四、第五届副主席,海南省青年美协名誉主席。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家儒专栏孤悬海外的海南古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