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妙谈“三手”整顿作风:要有*人的风度
开国中将皮定均
开国中将皮定均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治*有方。他治*之严、爱兵之深、作风之实、方法之特、效果之好,也富有传奇。
妙谈“三手” 整顿作风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一片混乱,部队也管理松懈。如有的*人上街提篮子、抱孩子、单肩背挎包。特别是有些人走路时喜欢两手插裤兜、背在后面或抱在胸前,人们称之为“三手”。
1975年,邓小平提出*队要认真整顿。12月,皮定均认真落实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和*委11月25日颁发的《纪律条例》和《内务条例》,决定从领导干部抓起,从细微处着手,整顿部队作风,将一批*、师、团级干部集中在南昌陆*学校,进行严格的条令训练,使他们在集训中纠正不良习气。
集训中的一天,皮定均站在检阅台上,亲自喊口令,指挥高级干部学员训练。
一位体态肥胖的师级干部单肩背着挎包,随着皮定均的口令跑步,没跑多远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挎包也从肩上滑落下来。
“这像不像*人?能不能打仗?”皮定均大声问道,毫不客气。
接着,皮定均又严肃批评了“三手”现象,并当众做起了“三手”动作。他风趣地说:“两手插兜,是洋学生;袖手旁观,是老先生;挽手在后,是地主老财。我们是*人,*人要有*人的风度。”
他的这一番话,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三手”被传为笑谈。从此,“三手”现象不仅在集训队不见了,在全*区部队也很快得到了纠正。
修路的故事
原兰州*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尹志超回忆,1973年10月的一天清晨,时任兰州*区司令员皮定均到*区司令部刚搬迁的新营区视察,发现通往警卫营二连驻地皋兰山的道路崎岖难行。接着,他到食堂就餐,发现蒙蒙细雨中,一个孩子在下坡沟铺设的木板上滑倒了。正巧,*区工程部的吴副部长过来了,皮定均便要他走过那块木板。
吴副部长走过木板后,报告说:“过来了,有什么事情要做?”
皮定均说:“来回走10次。”
吴副部长走完10次,有几次差点摔到沟里,回来后报告,请首长指示。
皮定均问:“你走了10次有什么感觉?”
吴副部长说:“没有什么感觉,就是木板太滑容易摔下去。”
皮定均说:“容易摔下去?那你为什么不把木板加宽,为什么不赶紧修台阶?”
吴副部长一下明白了皮定均让他来回走10次的目的,赶紧说:“首长,您的意图我明白了,我马上叫工兵团在这里加几块木板,木板上钉上木条,保证再也滑不倒。”
皮定均接着又说:“你吃完饭到皋兰山警卫营二连去一趟,回来向我报告。”
吴副部长问:“到二连有什么任务?”
皮定均说:“任务就是走一趟。”
吴副部长吃完饭就立即出发了。一路上,他上山下山,不知摔了多少跤,浑身上下都是泥。他从二连回家换了衣服,立即来向皮定均报告。而这时,皮定均已经知道了情况。原来,皮定均担心发生意外,早已派警卫员悄悄尾随着他。
皮定均握着吴副部长的手说:“辛苦你了!你真是一位好同志,你谈谈收获吧!”
吴副部长说:“天晴后就修路。我摔几跤没关系,回去有衣服换,战士们衣服少,变成个泥人怎么办?摔伤了怎么办?”
吴副部长回去后立即组织制订了施工方案,天晴后就施工。很快,通往二连驻地的道路修好了,实现了晴雨天畅通无阻。
皮定均在福建*区工作时,某岛守备团有一条通往码头的营区公路,修了几年仍然坑洼不平。皮定均来后,没有说一句话,略施一招,就使公路很快修好了。
那天,皮定均命令守备团团长端着一盆水坐在吉普车上,车子从公路这头颠到那头,又从那头颠回来。盆中的水洒了团长一身,而皮定均则始终面无表情,一声不吭。浑身湿透的团长领悟到这是首长对他营区道路没有修好的批评,下车后迅速组织落实,不久就修好了营区的公路。
从以上几件事可以看出,皮定均治*的特点是,深入实际,掌握实情,细处着手,率先垂范,严于治官,重在落实。这使人感到他不仅是一位威武的将*,而且是一个思想*治工作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