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1/3 17:06:00
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名科研人员都会齐聚位于海南的国家南繁育种基地,进行“南繁”育种。秋天,他们如候鸟般集聚;春天,他们将希望的种子撒向大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根基。今年5月,《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年)》出台,明确指出培育发展南繁、深海、航天产业。南繁产业将以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抓手,借鉴CRO研发模式推动南繁科技城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到年初步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提速,一道道新的命题亟需解答:一粒种子如何推进南繁产业化“裂变”?从品种选育、生产制种,到知识产权交易、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这条产业链会产生什么样的商业价值?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已露“尖尖角”:海南正在探索的CRO(合同研究组织)模式,成为推动南繁产业发展的“加速器”。点击视频查看南繁产业“加速器”↓↓↓01:12种业CRO内容愈加丰富10月15日,在位于海口市的海南波莲水稻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波莲基因)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有序地忙碌着。“目前,已有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及海南的一些本土企业等共30多家单位和我们签约,意向订单60余个,我们依托育制种CRO模式为他们提供水稻育种服务。”波莲基因总经理曾翔介绍。种业CRO,源于医学上的“合同服务外包”商业模式,比如一些药厂不自主研发新药,交由第三方研发机构研发,研发出药品后再交由药厂生产,双方共享研发成果。曾翔介绍,波莲基因一直在探索这样一种商业逻辑:由育种方提供育种材料,波莲基因通过核心技术进行育制种,再交由育种方完成种子商品化,实现南繁育种的产业化运营。波莲基因工作人员组织培养出的水稻苗。海南日报记者袁琛摄“波莲基因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生物育制种技术‘GAT’(遗传智能化育制种技术体系),在海南设有多个水稻育种实验基地,与其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速育制种进程,降低科研成本。”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粟学俊说。曾翔给海南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就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来说,从育种到制种,需要3至5年时间,整个运营成本约需要40万元。对于品种选育的合同外包服务费,波莲基因只收取2万元-5万元,相比整个运营成本来说是杯水车薪。但CRO企业愿意做下去,动力和原因何在?曾翔表示,公司看到的是品种知识产权转化后为育种方和CRO企业带来的高额利润分成。据媒体公开报道,此前粟学俊曾主持育成“丰田1A”水稻,一家企业以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丰田1A”及其系列品种的广西区域独占经营权,知识产权的高价值引发业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