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三卷四)
第二十八集
陈愫汎老师主讲
台南极乐寺
/7/31
本集经文
接着我们看一下“冠冕衣裳,至*帝而大备;桑麻蚕织,由元妃而始兴”。
第一个“冠冕”,冠冕就是皇冠或官员戴的帽子叫冠冕。“衣裳”,我们注释第二个,古时上衣叫做衣,下裙叫做裳,所以它是有分别的。后来我们大概就是讲衣服衣裳,就是指衣服。
第三个“*帝”,“*帝”我们前面其实一直都有看到,华夏上古传说中的一个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那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我们刚前面讲到的三皇五帝。
再往下,“桑麻蚕织,由元妃而始兴”。“桑麻”就是桑树跟麻树,桑跟麻。植桑饲蚕取茧,跟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之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后来泛指农作物或者是农事,叫做桑麻。这个桑就是养桑树,然后就是养蚕,蚕是吃桑叶,然后就取它的茧。
你们有看过那个蚕丝怎么织出来的,那个线?没有。有一次有去看到那个工厂在做,才发现到真是了不得,这个茧抽出一条线,就浸在水里边,它就可以抽出一整条,整串的,好几个茧就共,一条丝的话太细了,就好几个茧共同抽出来,就凑成一条线。那个蚕丝被就是这样子做出来的,就这样抽出来。所以才知道茧是它们吐出来,就是蚕吐出来的那个丝线所绕出,没有中断,好厉害,这个成了一个茧。另外一种是叫做麻,它的纤维也非常的长,很长,所以这是古代里边,解决衣着就是穿衣的,这样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活动。像西域地区那个地方因为是兽比较多,所以他们就是以毛皮兽这些做为制衣服的御寒的这样的材料。
我们再往下看第五个,“蚕织”:就是指蚕桑,桑树,就是蚕宝宝这个茧,然后把它纺织,就是知道了解这样的一个东西,可以做这样的制作,是从“元妃而始”。我们再来看一下元妃是谁,元妃就是正妃的意思,元就是第一个,首,*帝的正妃。*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所以我们也常常讲,嫘祖教桑麻蚕织,就是嫘祖教人民养蚕,然后还有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嫘祖。*帝的正妃教人民养蚕,然后把它织成丝布。
接下来这是关于*帝的一些记载,我们来看一下。*帝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尸子·神明》:“子贡问孔子曰:古者*帝四面,信乎”,就是古代的*帝听说四面,可信吗?然后孔子就说:“*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这是孔子对*帝四面这样的一个解释,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这样的一个情形,他说这个叫做四面。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史记》里边的记载,五帝之首。神话传说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君,*帝本姓公孙,因居轩辕之丘,居住在轩辕这个地方,故号轩辕,所以我们*帝也称为轩辕氏。长居姬水,后改为姬姓,长大之后居住在姬水这个地方,后来又改成为姬姓。国于有熊,有熊这个地方在今天河南新郑,又叫做有熊氏。中国历代皇帝多为*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重要的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祖先。
*帝和炎帝并列的这个说法,像炎*后裔、炎*子孙,也成为汉人以至清朝以后全体,就是我们中国人常常就自称,我们说是炎*子孙,这样的一个词汇出现。这边特别跟大家提到,从人类学的社会演进观点来推测,炎帝实则为苗人的先祖,神话中的炎帝跟*帝可能是远古部落的联盟共主。其实像发展到周朝,我们就很清楚这个史书记载,周朝,外边很多的诸侯国,然后以他为共主。你看后来周势力慢慢,就是诸侯国渐渐强大之后,他也不甩你共主,就可能取而代之。当时候他们就是远古部落的一个联盟的共主。
据中国先秦的古籍《山海经》,《山海经》里边讲到很多的,我们现在看叫神话故事。有些人觉得它应该是存在性的,这个也无可去证明,也不知道是谁讲的对。里边记载,就是以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来理解,我们是觉得《山海经》里边记载的东西是非常神话性的。里边记载到,炎帝在阪泉之战败给了*帝,而后蚩尤,蚩尤就是另外一个共主,一群人,另外一个部落的盟主叫蚩尤,就纠集炎帝的这个部落,然后再于涿鹿之战,结果跟*帝一战又败给*帝。所以后来*帝就成为最大势力者,就打败他们成为一个共主。
我们再看一下,宋人罗泌的《路史·后纪一》里边记载到:“*帝始分土建国”。据说*帝奠定天下之后,就“命风后方割万里”,然后“画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就制定国家的这种职官的制度,像以云为名的中央的这种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为青云,管*事的叫做缙云,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负责监督天下诸部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都被任命为治理人民的大臣。他也经常封祭山川*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历法。然后又定期巡视各地,了解人民的生活情况,所以深得人民的爱戴。
所以我们看到,我们刚刚前面有讲到以鸟为官名的,这边*帝以云为官名的,取之于这种大自然。*帝当共主之后去古未远,人民生活还是非常的简朴,所以*帝就教人民生火做饭,吃熟食,又创制纺织的技术,我们刚刚讲到的他的元妃,用以制作衣服冠冕,御寒护体。又任命大臣负责不同的技术创造,像羲和、常羲分别负责管理观测太阳跟月亮,臾区观测行星,伶伦,我们刚刚讲到创制律吕,大挠创制了甲子,隶首,刚刚讲到的发明算数,容成综合以上六术制作乐律和律历。*帝还让伶伦和垂制造乐器磬跟钟,沮诵和仓颉造字,史皇作图,雍父造舂和杵(舂跟杵就是杵臼),夷牟造矢,挥造弓,共鼓和货狄作舟。这些都是人名,就是派谁制造些什么样的东西。
我们除了刚刚前面所讲到的这一些东西之外,在这里还列出更多的东西,所以一并列出来让大家做参考一下。刚刚前面我们讲到大挠制作甲子,隶首发明算术,还有讲到伶伦制作乐曲,就是律吕。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后稷播百谷,粒食有赖”。
第一个我们先看一下“神农尝百草”,这个词汇我们也常挂在嘴边念,神农尝百草。在《史记》里边记载到:“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赭鞭,赭是什么?红色,赭是赤红色,赤色,以赭,那个字念作ㄓㄜˇ,赭鞭,以赭鞭,红色的鞭子,鞭草木,第一个鞭当名词,第二个鞭当动词,以赭鞭鞭草木,鞭打草木,然后“始尝百草”。《淮南子》里边记载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尝百草的味道,还有水泉甘苦的味道,每一个地方泉水的味道不太一样。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搜神记》之后我们也会介绍到,干宝《搜神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寒、温之性”。就是用赭鞭鞭百草,然后去尝它,知道这一些草的平、*、寒、温。就是指这些草有没有*,它的寒性、温性,是寒性的还是温性的,这样的性质。像我们现在中药里边就有这些,有些草都可以当药,但是有的是温性的,有的是寒性的,要用在什么样的症状之下,使用哪一些。这就是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我们说中医,后来发展到我们中国对中医这一脉。
“后稷播百谷”,后稷,我们看一下“后稷”,周朝的始祖。名弃,出生在稷山,母为帝喾高辛氏元妃有邰女姜嫄,姜嫄就是他的母亲,出生于古邰城。帝尧闻知弃懂得稼穑之道,稼穑,那个字念作ㄙㄜˋ,稼穑之道就是指农业方面,种植这些植物方面的,知道弃懂于,就是知道这些东西,便举用他为“农师”。帝舜的时候,刚刚是尧,现在是舜,黎民百姓缺粮,帝(就是指舜)命令他播种百谷,并封他于邰,就刚刚讲到的邰,相传今天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南这个地方,命为“后稷”,就封他为后稷。后来我们讲到弃,周的始祖弃。
“百谷”就是指各种的谷类叫百谷,不是刚好数一百颗、一百种谷子,百谷就是各式各样的谷物。后稷播百谷就这样,叫他,命令他播种百谷。“粒食有赖”,就是人民就有谷物可以吃了。
下边注解这里有一条,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宝物赭鞭,就是赤色的鞭。因为神农氏有圣德,刚刚讲到炎帝,还有印象吗?是火德,火德之帝,所以用赤鞭,用赤色的。这样的接掌帝位到汉朝还都是如此。
再接下来是“燧人氏钻木取火,而烹饪初兴;有巢氏构木为巢,而宫室始创”。
这边讲到燧人氏。我们再往下,“燧人氏钻木取火”,燧人氏,我们看下第一个,燧人氏他的妻子就是华胥氏,刚刚介绍他的小孩伏羲跟女娲。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钻木取火就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传说在一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其实这个代表到的,是指到就是说进入熟食的一个时代,钻木取火就不再是生食了,吃野兽的生食那些肉了,而是能够把它煮熟。在燧人氏钻木取火的讯息出来,就代表我们开始熟食了,吃熟的,用火煮过,熟的东西了。
“而烹饪初兴”,烹饪就是烹制煮熟东西,烹饪,就是膳食的,我们就讲到膳食的一个技术。“初兴”,刚开始。
“有巢氏构木为巢,而宫室始创。”这边有巢氏,传说中氏族的领袖,曾构木为巢,构木。我们看一下第五个构木为巢,传说中有巢氏是巢居的发明者。远古的时代,有巢氏教人们在大树枝杈间构木为巢。这应该我们说叫树屋,现在很流行叫树屋。安平那边有一个很有名的树屋,古代就是这样。所以都觉得什么流行,流行到后来还是取法于老祖宗的东西,就是这样。他就在树枝交叉的地方,然后就在那边筑巢,人们就居住在树上,避免猛兽对人类的侵害。
我想这样的一个想法应该看到是鸟,鸟不是都筑巢在树上吗?鸟可以住在上面,我们也住一下上面。现在我们如果可以住在树上,那种感觉是很特别的。台南有好几家,安平那边有一家,然后在生产路那边,台糖那边有个生产路,崇明路再过去,那里也有一个树屋。还满好玩的,都有上去看过,小小空间,就是在里面那种,自己一个人在那边很安静那种感觉。这是“有巢氏构木为巢”。
然后“而宫室始创”,宫室就是有房屋了,就是房屋的通称,宫室后来是指帝王的宫殿。后来发展渐渐就是说,古代的宫室其实,古代古文里边有记载到,包括穿衣服都不会太奢侈,告诉我们衣服只是让我们避寒用,而不求华丽的,屋子、宫室也是让我们可以居住。为什么要有墙壁?别男女,它的作用就是这样子。所以一直在古文里边都告诉我们,食衣住行是不求华丽的。
所以后来我们看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诸侯国非常的奢侈,那个一看,很多臣子就会以古代的情形,就会告诫他的君王,跟他讲这个是不OK的,不合礼法的,就是太过奢华,奢华这种情形就是一个无德的表现,最后一定会灭亡。很多臣子就会劝告他的君王这样,但是有些君王就听不进去,听不太进去,所以最后就自取灭亡,这叫因果,就叫因果。他自己造了这个因,最后就是得了这样的一个果,其实臣子跟他告诫他也听不进去。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夏禹王铸鼎以象九州,汉明帝建寺以崇佛教”。
这边讲到夏禹,“夏禹王”就是夏禹的意思,姒姓夏后氏。刚刚我们有看到夏后氏的脉络。后来我们会发现,我们常常讲我们是炎*子孙,因为后来发现那一脉炎帝,我们就发现其实,你说周朝也好、商朝也好,其实往上一拱,找到最源头的地方就是炎*子孙,我们都从那边分脉出来的,就是这样。
我们看一下夏禹,姒姓夏后氏,姓跟氏,诸位应该清楚,姓跟氏的一个分别。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为大禹。大禹这个大字是对他的一个尊称,因为治水有功,很伟大,我们称他为大禹。他铸鼎,“铸鼎以象九州”,这个鼎很重要,在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已经是一个传国的宝器了。我们在更早的年代里边,鼎就是用来煮东西的,煮东西的器具,后来就变成是一种宝物,宝器,传国的宝器。我们之前也读到问鼎,楚王问鼎有没有?还有印象吗?楚王问鼎。鼎字后来就代表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古代传国的一个宝器。相传夏禹铸九鼎以为传受帝位的重器。
在《左传·宣公三年》这里,他就讲到这段:“楚子”,就是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就是陆浑戎人,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就来到雒,洛阳的洛,“观兵于周疆”,就观兵看周的疆域,周天子的地区。“定王”,就是周定王,就派遣“使”,使就是派遣,派遣“王孙满劳楚子”,劳就是慰劳,周定王就派遣王孙满去慰劳楚子,楚庄王。“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就问他关于鼎的事情的意思。意思就是代表他有想问鼎中原,那种意思在里面。
王孙满就回答他说:“在德不在鼎。”他说在德不在鼎。告诉他其实,他现在就是有点到那边,楚庄王就是到那边示威的意思,他就跟他讲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这边就讲到以前夏之方有德,就是夏这个地方有德;远方,就是各地,远方;图物,就是把物画成图像;然后贡金九牧,九牧就是九州的意思,所以我们常常说九州牧长、州长,九州的贡金叫贡金九牧,就是各地方九州朝贡的金子。然后就“铸鼎象物”,铸成鼎,里边就有铸上各方的这些东西,就是这些物的图像,把它放在鼎里面,铸在鼎表面。“百物而为之备”,各地方的这些物品就很清楚有哪一些了。这样的作用是做什么?“使民知神奸”,就是让老百姓知道这些神物跟怪物,让他们出去野外的时候,如果看到这些东西,他们能够有所防备。“故民入川泽山林”,所以老百姓进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不逢不若就是指不会碰到不利己的东西。“螭魅罔两,莫能逢之”,这些螭魅罔两,*怪,莫能逢之就是不会碰到的意思。“用能协于上下”,它能够协上下,然后“以承天休”,天休就是天命的意思。
所以我们看到,当时候九州贡金铸成九州的这些图像,铸在九鼎里面,它的用意是这样的,用意是如此。结果传到桀,“有昏德”,昏就是闇的意思。夏桀前面的这些君王都很有德行,到了夏桀,传到夏桀,昏德。“鼎迁于商”,鼎就移到商,意思就是改朝换代。所以是在德不在鼎,有德者方能持有这个鼎的意思。“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就是国祚六百年。“商纣暴虐”,再来传到商,商,到商纣的时候暴虐无道,鼎就迁到哪里去了?周朝。“周虽德衰,天命未改”,他告诉他说现在周虽德衰,渐渐衰了,但是天命未改,就是还不到改朝换代。“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就告诉他别觊觎鼎这样的意思。所以我们讲到问鼎,后来问鼎的这个词汇,指到就是说企图想谋篡、称王的这样的意思,问鼎。
九州,“以象九州”,刚刚有提到九州,我们来看一下九州是哪九州。上古时代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夏禹治水以后划分为九州。我们前面还记得吗?有讲到九州,洛龟呈瑞,大禹因列九畴,有没有?在“制作”的第二句里边,“龙马负图,伏羲因画八卦;洛龟呈瑞,大禹因列九畴”,就是河图洛书。所以我们知道大禹的时代里边,是把中国的他统领的这块土地划为九州,九个区域,这九个区域就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这九州。在《禹贡》里边,这个是《禹贡》里边所谈到的所谓九州,里边也描述到了各州的一个地理概况,九州,《禹贡》九州。“夏禹王铸鼎以象九州”,就是这段文字,《左传·宣公三年》所叙述到的这段文字。
接下来这是汉明帝,“汉明帝建寺以崇佛教”。汉明帝建寺,我们了解一下汉明帝,刘庄,字子丽,庙号显宗,庙号。这边顺便跟大家介绍一下庙号,庙号的意思,这个庙号是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要有个神主牌,一个木牌位上面要写上他的称号,然后给后人,就是后代子孙祭祀用,这个叫做庙号。我们还有一个叫做谥号,下边的这个谥号。谥号是什么?这个是帝王贵族或大臣士大夫死之后,依照他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叫做谥号。这两个是有差别的,庙号是皇帝用的,皇帝也有谥号,是根据这个皇帝一生他的德行,给他取的一个谥号。除了皇帝有谥号之外,贵族、大夫、大臣死后是也有的,士大夫死后也有的,这个谥号。
汉明帝是东汉的第二任皇帝,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小孩。东汉的第一个,迁都,西汉跟东汉,这个是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汉明帝,东汉的第二任皇帝,他的母亲是阴丽华。他刚开始是叫做刘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继皇帝的位置。永平八年,就西元六五年,派遣蔡愔等西行求经,途中遇到了摩腾还有竺法兰二僧,正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东行传道,于是就迎二僧到洛阳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庙。后边我们在“释道*神”也会介绍到汉明帝。就记载到他作梦的时候梦到有一个金人,不知道是到底怎么会出现在朝廷里边。他的臣子傅毅就跟他讲这个是佛,于是就派遣蔡愔等西行去求经。刚好碰到摩腾还有竺法兰二僧用白马驮著《四十二章经》东行而来,于是就在洛阳城那边建立一个寺,就把它叫做白马寺。所以汉明帝建寺以崇佛教,就是讲这一段。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前,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就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所创建。
这边就刚刚跟大家介绍到的,那段文字里边的原文出处,《后汉书·列传·西域传》里边记载到,就是“世传明帝梦金人”,这样的一件事情。在途中碰到了摩腾跟竺法兰,这一段在梁代慧皎,一样的是一位僧人,《高僧传》里边记载到的这样的一个事情,就是碰到了摩腾跟竺法兰二僧,用白马驮著《四十二章经》,然后就在洛阳盖了白马寺,原文。
再下来是“指南车创自姬周,罗盘是其遗制”。
“罗盘”。我们先看一下“指南车”,指南车是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车子,车上装有一个木头人,它是藉由一套齿轮系统转动,使得车无论转向何方,木头人的手永远指着南方,所以叫做指南车。有一说是轩辕*帝所发明,有一说是周公所发明,在这边所写到是姬周,是指周公所发明。
我们来看一下,晋代崔豹《古今注》写到,“大驾指南车,起*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刚刚我们讲到,*帝跟蚩尤大战于逐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故后常建焉。旧说周公所作也。周公治致太平,越裳氏重译来贡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归路(就是回去迷其归路),周公锡以文锦二匹,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因为他在南边,司南之制,“使越裳氏载之以南”,就是载着这个东西往南开,就可以知道南方在哪里。“缘扶南林邑海际”,扶南就是往南边的海际,“期年而至其国”,期年就是隔年,就回到他们的国家了。这边记载到的就是指南车的发明有二说:一个说是来自*帝战蚩尤的那个时候,涿鹿之野之战,一个说是来自于周公,这样的情形。
周公应该都熟悉了,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二个周公,姬周就是周文公,姬姓,周氏,名旦,谥文,所以你看这边谥号为文,又称周公旦跟周公。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小孩,封地在周,所以就称为周公或叫做周公旦。我们对于他不太陌生,制礼作乐的人,整理古代那些礼仪,然后成为一个定制。
第三个注释,“罗盘是其遗制”,罗盘就是指南车演变而来的,罗盘。罗盘常常是在我们中国的道教地理师,常去用到的罗盘定方位,常常看地理位置,然后就手拿一个罗盘有没有?在那边看看方位。罗盘就是它的遗制,就是由指南车所演变而来,这样的一个意思。
这边是让大家看一下,特别去找了一下这张图,这个是《三才图会》,明朝人王圻,这个字念ㄑㄧˊ,王畿的界限叫圻ㄑㄧˊ,还有他的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类书,就是指做一个类似我们像《百科全书》这样的一个性质,类书。这边我们就看到指南车,一个木头人手指着南方,左边这里就记载到它的一个尺寸大小的一个情形。
接下来是“浑天仪肇于炎汉,历家始有所宗”。
“浑天仪肇于炎汉”,肇就是开始的意思。我们先看第一个“浑天仪”,古代观测天体运行的仪器,东汉张衡,这是东汉张衡所制作。因饰有玉石,里边有装饰玉石,所以也叫做“玉仪”。这是观测天体运行的一个仪器。
第二个“肇”字,肇于炎汉,那个肇是首度、开端的意思。《尔雅·释诂》上边有讲到,这几个字都是开始的意思:“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就是这几个词汇都是开始的意思。
第三个“炎汉”,我们为什么讲汉代还加个炎字?刚刚刚好有跟大家介绍到,汉代以火德王,以火德,所以就叫做炎汉。阴阳五行里边谶纬之学,在汉朝非常流行的。
第四“历家”,就是专门观测推算历象的人叫做历家。“历家始有所宗”,“宗”就是取法的意思。就是浑天仪肇始于炎汉,之后推算历象的人就能够取法于这个东西。我们中国的史官除了记载历史之外,他们还要观天文、制历法。制造的历法一年推算出来,要把它写好,然后悬于宫廷前,大门前面,悬在那边,公告出去。什么时间要做些什么样的事情,有节庆、节日,什么样的节令要做些什么事,要做怎么样的祭拜,就在开端的时候都会把它张贴出来。我们古代的史官还要做这些事情,主要负责就是这些事情。
再往下看是“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魏文帝叙九品官秩”。
“秦始皇筑万里长城”,这我们知道秦始皇,对他应该不陌生了,我们之前有介绍到焚书坑儒。秦始皇为防备北方的胡人入侵,就修筑了万里长城。
“魏文帝叙九品官秩。”魏文帝是谁?我们以前像没介绍过,我们现在来看一下。魏文帝:曹丕,一八七到二二六年,字子桓,谥文皇帝。曹操死后,曹丕继任为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就是把帝位让给他,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篡汉称帝,国号为魏,改元*初,定都在洛阳,史称为曹魏。制定九品官人法,他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就是九品官秩,确定官阶品位这样一件事情。
我们接下来看第三个注释,就跟大家介绍九品官秩,九品官人法是些什么东西。我们来看一下官秩,官秩这个词就是官爵的一个品级跟待遇。三国时候魏文帝制定了九品官人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做为什么?品第人才,品评人才,然后分等级。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先由小中正,就是郡邑所设的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报大中正,往上报大中正,大中正就是州所设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大中正核实之后上报到司徒,司徒再核,再审核,然后付尚书选用,最后交给尚书审用。这是魏文帝时候的九品官人法,就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诸位还记得吗?周朝时候的选拔人才还记得吗?有点印象吧?周朝怎么选拔?要先教他们,各地方要先去教他们要学的东西,有没有?然后时间到了之后就去考核,考核就是把贤者跟能者,请他们吃饭,名单写好,隔天上报君王,天府,还有印象吗?天府。这就是他们那个时代里边选拔人才的一个方式。
魏文帝的时候,这时候他是用九品官秩,九品官人法这样的一个方式。其实都还是满相似的。我们在读到周朝那段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先教他们要学些什么东西,我们就会看到很多的品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后边也有教他们礼、乐、射、御、书、数,教他们这些东西,这就是一种教育。
晋、南北朝皆因袭其制,晋朝还有南北朝就因袭九品官人法这样的一个方式,到隋就开始废除了。隋朝之后开始我们用哪种方式取才?科举,就换成科举。所以这样你们大家比较有概念,我们中国在选取人才的一个脉络,有它的脉络在。虽然我们这个是一条一条的,我们还是可以把它组织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国从早的朝代里边,有比较确切的文献的记载里边,我们就慢慢会去看到举贤跟举能。贤跟能两个是不一样,贤是指品德方面,贤者;能者是指有才的,但是德可能比较没那么好;贤者指到的是德好,德行,这个是要摆在最前面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萧相国造千秋律令,叔孙通定百职朝仪”。
这个也很好玩,这讲到的是汉朝的时候,汉朝萧相国制造千秋律令。我们来先看注释第一个,“萧相国”是指谁?萧相国就是萧何,他的年代是西元前二五七到西元前一九三年,是沛县人,大概是今天江苏省沛县这个地方。汉初的丞相,谥号叫“文终侯”。刘邦入咸阳的时候,诸将忙着抢金帛财物,萧何独自先收集了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这些东西,参考取摭,摭就是拾用,拾就是捡,秦朝《秦法六律》,然后制定了新的《九章律》。他就赶快收集了秦朝的律法,这个叫做有远见的人。远见,远处看的,有眼光。大家抢的这些钱,金银财宝,他就赶快,一个国家初定,很乱,一定要赶快那些律法要出来。所以他就取法《秦法六律》,制定了《九章法》,《九章法》就包括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户律》,还有《兴律》、《厩律》这九种法律。所以我们讲到“萧相国造千秋律令”,就是指这样的一件事情。
再下来我们看一下叔孙通,“叔孙通定百职朝仪”。这也很好玩,这两个算是很有脑袋的、很有智慧的人。我们先看一下“叔孙通”,生卒年是不详,但是我们知道他是西汉初期儒家学者,他是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宫廷礼仪的一个人。这个情形是怎么样?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群臣在朝廷上宴饮争功,甚无规矩,叔孙通就跟汉高祖建议要制定宫廷礼仪,遂到鲁国故地去征召约三十名儒生。所以他知道我们至圣先师孔子,鲁国之地,就到那边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来,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的礼仪,所以汉朝的宫廷礼仪是由叔孙通所制定的。
“百职朝仪”,百职就是指百官,朝仪就是古代帝王临朝的时候典礼仪式叫朝仪,就是指百官要去觐见皇帝的时候那个典礼,很重要。可以想见一下,大家在那边喝酒,然后一点都没有规矩。所以我们就看到萧相国跟叔孙通这两个人非常的有眼光。
下边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原文,这是制定之后第一次实施,很好玩,很有趣的。汉七年,就是汉高祖,西元前两百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朝会。《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里边记载了这次朝会的情形:“仪”,这个典礼,“先平明”是指天刚亮的时候,“谒者治礼”,谒者这个职官名称在秦朝就有,就是掌管替君王传达事宜的人,后来汉沿用之,就掌宾赞受事,就是指类似迎宾这样的一个工作。“引以次入殿门”,就进入殿门。廷中摆放,“陈车骑步卒卫宫”,就是里边摆放了这些东西,然后“设兵张旗志”,设兵,然后张就是立着旗帜。“传言‘趋’”,就讲趋。
这时候“殿下郎中侠陛”,殿,台阶,殿下边,台阶下是个郎中侠陛。我们之前有介绍陛下那个陛,这就是古代宫殿最高阶的地方。“陛数百人”就是站在那边有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吏”,就是这些功臣还有列侯,还有这些将*们、官吏们,“以次陈西方”,就是依次站在西边,“东乡”。那个乡的意思就是向的哪个方向的意思,我们现在是写成向着哪一个方向。知道那个字吗?需不需要写一下?那个向字,板书:乡→向,就是这个字。陈列在西边,当然就是向东边,脸就是朝向东边。“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就是站在东方,西乡,站在东方就是向着西边,西乡。“大行设九宾”,就是有设九宾,“胪传”,就是传话。这些告诉我们当时候排列的一个大阵仗是怎么样。这时候于是“皇帝辇出房”,皇帝辇就是皇帝的坐车,轿子,出房就是走出来,就是出来,把他抬出来。“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就是俸禄六百石的,“以次奉贺”,依次来跟皇帝道贺。这时候“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所以我们看到这句,这样的一个大阵仗一出来,跟之前在那边喝酒庆功宴的时候乱成一团,大家在那边争功这样的情形,完全是不一样,整个威仪就出来了,所以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的,没有一个不是很谨慎、很肃敬的。
“至礼毕”,礼毕之后,“复置法酒”。行礼完毕之后,接着就置法酒,就是赐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就是大家都伏首,然后“以尊卑次起上寿”。这边叙述到就是在饮酒的时候的赐法酒,这样赐宴的一个情形,然后尊卑次起上寿,跟皇帝祝贺。“觞九行”,九行就是我们讲的喝酒一巡叫一行,九行就是行了九巡,“谒者言罢酒”,谒者,我们刚刚有讲到谒者治礼,他就喊说罢酒,就是结束的意思。这个时间很好,还有监督者,“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哪一个不符合礼仪规定的,“辄引去”。意思就在旁边观察,哪一个没有按照规矩来的,然后他就会把他带出去,就这样的意思。“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从就是入朝,朝会到置酒没有人敢喧哗,欢哗就是喧哗的意思,失礼的。“于是高帝曰”,汉高祖就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就是赏赐他这些东西。
“叔孙通因进曰”,这儿你看到他的一个人处世的风格,他说:“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马上跟皇帝讲,刚刚我们前面有讲到,到鲁国去找了三十位儒生,跟他共同来制作礼仪,他说这些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共同制作朝仪,愿陛下能够官之,这边的官当动词,官之就是能够封官给他们。“高帝悉以为郎”,就把他们封为郎。“叔孙通出”,离开之后,就走出去之后,把刚刚皇帝赐给他的五百斤*金全部赐给这些诸生、这些儒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儒生看到这样的一个情形,也不得不赞美叔孙通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所以我们从这段里边就看到,萧相国跟叔孙通他们都算是很有智慧的两位汉初的大臣。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大篆小篆,各异其名;围棋象棋,各别其用”。
这边介绍就是大篆跟小篆各异其名,名称不同;围棋跟象棋也各别其用,玩法也不一样。这边是一些文字叙述,我们先看一下大篆。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之称,然后也叫做钟鼎文或籀文的一个别称。就写在钟鼎仪器上叫做金文,或叫钟鼎文。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就是文字,书写的文字要统一,然后车子的车轨也要统一,统一度量衡的*策之下,由宰相李斯所负责,在秦国原来是使用大篆籀文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小篆。
在战国时代,各地方的文字不一样的,光一个好像周朝的“周”各地方写法就不太一样,在战国时代是不一样的,那个字体不一样。所以他统一中国之后,势必要统一文字,要不然公文一发出去,发到楚国去还看不懂,所以势必一定要统一文字。像我们现在统一一些读音,也是为了沟通上一定要便利,讲出来的话大家可以沟通。如果以各地方,就是说各地方有各地方讲法,那是在当地地区沟通得了,出了那个地方之后,大家讲的话可能别人就听不懂。
我提到我们澎湖的闽南语腔特别严重,很重,那个腔调很重,跟台湾本岛这个地方的音不太一样。我大学的时候我有两个同学到我们家去,暑假的时候跟我到澎湖去玩,结果我妈也算是一个健谈的人,就跟他们在那边聊天,但是我一直很好奇,他们会听得懂吗?后来我们那两个同学也很有礼貌,很好玩,在那边听我娘跟他讲了一大堆事。他们讲完之后,我就问我两个同学,请问你们两位听得懂我娘在讲些什么?不懂。我说对嘛,我就想你们怎么会听得懂?但是我就看到他们两个还一直在那边点头。
你看光这样同样是一个闽南语的讲法,我们澎湖的腔调特别重。我同寝室有一个同学是鹿港人,我们两个地方的口音比较接近海口音,所以音特别的重,他们会听得不太清楚。以前没有学过声韵学的时候,听到别人有些就讲,你讲话怎么好奇怪?我常常会跟我的学生讲,以后听人家讲话不要说别人讲话很奇怪,当别人站在他的角度来看你讲话的时候,他也会觉得你讲得很奇怪。所以不要跟人家说你讲话怎么这么奇怪,别人听你讲,以他为基准,他听你讲话也会很奇怪,但是别人不会讲你说你很奇怪。
所以每个地方讲话的语音不相同,没有奇怪不奇怪,就是说你这个音跟我们的音发音不太一样,不能用奇怪这两个字,这个词汇我觉得不太OK,这个是我觉得没学过声韵学,不了解声韵的发展,每个地方的语言不太一样。光我们澎湖地区我们那个村庄叫西屿乡,十几个村,每个村落讲的闽南语也不一样,你看就只有那块小岛而已,讲的音也不一样。所以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讲话的腔调跟语言,发音也不太一样。
像我举个例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九,我们的九,国语这个音已经学成国语,就是念作九的音。但是我有一个外安的同学,外安的那个同学,国中的时候就同乡里边会聚在一块,所以你就可以听到不同村庄讲话的音调,他们那个九无法发成九的音,他们是念九(ㄐㄩㄥˇ),就念九(ㄐㄩㄥˇ)的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ㄐㄩㄥˇ),你不能说你怎么念这么奇怪,我觉得这是很没有礼貌的,人家这个音就是讲这样。
像猪肚,有人就肚的音,ㄨ的音发不出来,他就一定会发成ㄡ的音,猪肚就念成猪肚(ㄉㄡˇ),猪肚(ㄉㄡˇ),就这样,猪肚(ㄉㄡˇ)。你要叫他念成猪肚他真的是念不来,你不能讲你怎么讲话那么奇怪,你不能这样,这是他们那边的语言就这样。
我们那个有小子,前天我才知道,他跟我讲,我说你讲这个闽南语是什么闽南语的,腔也太像这边,也不像澎湖的腔,是怎么回事?他说他小学的时候,念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才跟我讲老师给他打六十几分。我说你从小跟阿嬷讲闽南语的,竟然闽南语那个科目会被打六十几分。他说因为那老师一直纠正,他讲的台语是错的。他现在是高中了,我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这个是很难教,当时候学校要我训练学生闽南语演讲,我说我讲的腔调跟台湾本地的本岛这边讲的不太一样,所以还是别找我,我的发音的腔跟台湾本岛这边的发音腔不同。所以语言的这个东西是这样,不能讲奇怪。
我们再往下,这个是讲到小篆,统一文字。再往下看到围棋的这个地方,围棋就是一种棋艺,相传为尧所发明。棋盘上就纵横各有十九道线,相互错成三百六十一个点,双方各持白棋跟黑棋。大家会玩吗?会。围棋就把它包围起来,然后那些子就是你的。
另外象棋这个词汇最早出现是在战国,也是一种棋艺,是两个人,一样是两个人对下。就是一样有我们所玩到的,就黑棋一方,红棋一方,黑棋是有一个将,就二个士、相、车、马、炮,还有五颗卒,这样子十六颗;黑色是将,红色就是帅,其他的就都一样,就二边在那边对打。
我昨天也才知道,我们那个小子跟我讲巡回炮,什么叫巡回炮,什么拐马脚,巡回炮就是以炮来做攻势,他就讲到,跟我讲他跟他哥哥下棋,他可以想四步,哥哥可以想到六步。我说原来这样,就是这颗棋在这边,他可以往下推到四步,哥哥可以推到六步,所以当然哥哥每次都赢他。我才知道,我知道怎么玩,但是不精,知道那个原则。厉害的人真的是可以往后想好几步,马上在棋盘里边知道,可以推到非常多步,能够推得愈多,当然他就知道你会走什么步数。
我们再往下:“文章取士,起自赵宋;诗赋遴才,兴于李唐。”
“赵宋”就是宋朝,“李唐”就是唐朝。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文章取士”,文章取士就以文章选拔士人,起于赵宋,以文章来选拔士人。
我们来看一下赵宋这个时段里边,怎么样的一个文章取士的情形。宋朝我们看一下它的国祚,就是西元九六0到一二七九年这个时间,皇帝因为姓赵,赵匡胤,所以叫做赵宋。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宋太宗上位两个多月,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这次的考试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四点:第一个,录取的人数很多,录取了五百人。这个代表的一个含义是不同,以前是以武人为治国的标准,这时候录取科举考试,这些都是读书人。第二,享受荣誉高,享受的荣誉非常高。我们之前不是讲到琼林宴吗?还有赐钱给这些新进士,让他们去买衣服,制作衣服,所以给他的荣耀很高,文人倍受重视。我们知道宋朝是个文化非常丰富的朝代,因为它是以文治国的。第三,起授官职特别高,就是考上进士的人授官职特别的高。第四,提拔速度快,这些科举考试的进士提拔速度特快。据统计,从太平兴国二年到淳化三年期间,太宗共举行了科举考试八次,录取了六六九二人,大举用文人为官,所以文人统治替代了五代时期的武人统治。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所以别看他们帝王在做这些*策的时候,有头脑的帝王他是有打算的。
当时候唐朝科举考试是重诗赋,宋朝科举就徘徊在诗赋跟经义之间,到底要以哪个,就是考试以哪一个为重。当时候宋神宗以前,进士科仍然有考诗赋。宋神宗的时候,进士科有些是考诗赋,有些是考儒家的经典,故有所谓的“诗赋进士”跟“专经进士”之分,就是诗赋的,以诗赋为主的,还有是以经,儒家经典的考试之分。所以双方的这种争论也很大,然后各有赞成的人。
就像当时候我们白话文的时候,要改成白话文也有两派:有一派是一定文言文还是别废,讲话我们是讲白话,就是当代的语言,但是文言文是不废的;一派就是全部不要用文言文,就是这样子白话文,以我手写我口,就是用手写我嘴巴所讲出来的那个话。
这时候也一样,双方就起了争论,到底是要以诗赋为重还是专经为重、明经为重。当时候王安石熙宁新*,就罢诸科,独存进士,又反对以诗赋取士,改考经义,就颁行所著的《三经新义》,以为科举考试的准绳。所以当时候就是以写,主要写文章为主,以写文章为主。所以这边讲到“文章取士,起自赵宋”,就是这样子。各朝代皇帝,接掌的皇帝,他们所考试的着重点也不太一样,真正比较稳固一点是在明、清的时候。
我们再看到“诗赋遴才”,“遴”就是遴选的意思,以诗赋来选拔人才,起自什么时候?“李唐”。我们看到注释李唐,我们刚刚前面在宋朝这边,第二个注释就有讲到诗赋遴才,唐朝就有考诗赋,而且是着重考诗赋的。李唐是唐朝,西元六一八到九0七,皇帝姓李,故称李唐。唐高祖就是李渊,李渊所建,所以我们常常就是称为李唐,这样的一个用词。
我们再往下看到唐朝的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在唐朝进入比较完备,它就分为常举跟制举这两个。常举这边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考试科目。制举就是临时考试,特为网罗非常人才,不常举行,所以叫做制举。比较常使用的就是常举。我们先看一下常举里边的大略,我们来看一下,每年举办的考试,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当时候的考试有分这些科目的。此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这些就是他们的科目,考试科目。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两个来源,当时候常举里边应考的举子就是举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保送的生徒,一个是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所以是有两个。
应考举子主要集中在,他们主要还是就是选择,你要选择考哪一个科目,选择考哪一个科目是你自己决定的,看你要考哪一个科目,应考的这些举子主要集中在明经跟进士这两科。明经科考的是经学和时务策,明经的部分考的是经学跟时务策,时务策的意思就是当时候考试,就一个题目写在册子上面,木板,册是木板的意思,写在上面,然后考生就就这个题目来发挥,考的大部分就是当时候的一些时务性的问题。所以这些考生也必须要对时务是要有了解的,能够提出方法。进士科除了考经学还有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难度比较高,难度是比较高的,也是主要的高官晋身之阶。当时候用考这个的是武则天,她特别要区别前朝的那些官员,她要树立自己的人脉,所以她特别加考诗赋而且比较难,形成她自己要的人脉出来。你看到考试科目加考科目也有她的用意在。它因为是高官晋身之阶,所以一般人想要,如果要当大官,他一定会去报这一科,会去报进士科。
所以当时候明经科录取率为十之一二,十个人录取一二,进士是录取不过百分之一二,一百;一个是十,一个是百,差别很大。所以当时候就有谚语说:“三十老明经”,你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老了,因为明经容易,所以三十老明经,你三十岁才考上明经就称为很老了,在明经科里边你算是老人了,这样的意思,“五十少进士”,就是指你五十岁考上进士在里面还算是年少的,代表就是你进士科要考上是比较难。
孟郊就有一个《登科后》,孟郊也考了好几次,考运不太好,四十六岁那一年终于让他考上去了。他说:“昔日龌龊不足夸”,以前那个龌龊邋遢的那个样子不足夸,不值得一谈,“今朝放荡思无涯”,今朝放荡思无涯,思无涯这个词汇可以理解吗?考上了心里边非常的开心,整个情绪非常的奔放那种情形。“春风得意马蹄疾”,我们之前有讲到科举考试完之后,中的进士是不是要游长安城?就是骑着马,然后到那边游览一下。所以你看春风得意马蹄疾,非常开心考上了,所以马跑起来都特别的快。“一日看尽长安花”,老是把它念成洛阳花,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指心情非常非常开朗。所以后来我们有一个成语叫走马看花,有没有?就是来自于这首孟郊的《登科后》,考上,四十六岁那一年如愿以偿的高中进士,非常开心。所以后来我们有一个走马看花就是,随便的看一下。其实这首诗所讲到就是考上很开心,因为当时候的进士科是不好考的,加考诗赋。
我们就后来往下,刚看到这里,赵宋,宋朝就以文章取士为主,就在王安石的这时候熙宁新*里边,就不考诗赋了,以文章取士,这样的一个情形。
我们再往下看:“经书印自冯道,《通鉴》编自温公。”
“经书”,印经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冯道”。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大规模的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是冯道。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人,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十君。这个我们就五代十国那个时候,刚刚还在回到我们第一堂课的时候,跟大家介绍的我们中国的世系表,可以看一下。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这个厉害,我觉得这个都是很厉害的。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九经》文字,然后雕版印书,世称为“五代蓝本”。
温公就是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还有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这个人非常简朴,我们之前有学到,《训俭示康》有没有?写了俭,然后告示,就是训他的小孩康,司马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编年体,以年来编的通史,《资治通鉴》,在中国官修史书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我们快速再看一下第三《通鉴》,即《资治通鉴》,共二九四卷,历时十九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时间为主轴,然后在每一个时间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再填,再写上去。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总共历时一三六二年的这样的一个历史。《资治通鉴》这本书也很重要,《群书治要》后编,《资治通鉴》会是一本很重要很重要的书。
OK,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跟大家一起学习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