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碑林为例,西安老城区的ldquo出 [复制链接]

1#

笑叔

碑林是一个馆,碑林是一片城。那个叫碑林的馆,世界知名,那片叫碑林的城,也是全国百强之区。毋庸置疑,在碑林区连续多年跻身西部强区、全国百强区的征程中,碑林博物馆所起的作用所做的贡献,就像该馆刻在一个个石碑上的字一样,不是那么容易就磨灭掉的。祖上给碑林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碑林也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做了很多事挣了不少钱,全国百强区的名片,功劳有新时代追赶超越的一半也有老祖宗深厚家底的一半。只是,追赶超越的紧要时刻,碑林的步子,似乎有些慢了。

01

比起走下坡路的另外两个老城区莲湖和新城,以及长期挣扎的郊区县,碑林的表现尚算亮眼,但相比龙头雁塔的大踏步前进和彼此差距的越来越大,以及同为三驾马车的未央和长安的高速增长,碑林,又确实应该汗颜。上表的数字直观地显示了西安各区县的发展水平和排位情况。13个区县,-号和+号几乎对半,如果不是有一个龙头三驾马车在那拉着,年西安的数据恐怕都很不好看了。碑林区虽然是GDP亿元俱乐部的成员,也是三驾马车里的第二匹“千亿马”,但却已经被未央拉下一截,而紧随其后的长安,与碑林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如果按照年的名义增速,长安用不了多久便能将碑林甩在身后,而未央更会将碑林越拉越远。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各城各区的发展节奏。年一季度,全国几乎没有正增长的城市,年上半年,西安2.8%的增速虽然绝对值不高,却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一。具体到各区县,受疫情影响,年一季度GDP普遍出现了下滑,但长安区却逆势实现了15%的同比增速,碑林,则下滑了8.2个百分点。如果再对应到全国百强区的排名,碑林区年排名第93,年排名第80,年排名第96,如同坐过山车。即便全国百强区的排名并不仅仅参考GDP,而是有多个维度,碑林如果继续保持这样温而不火的态势,极有可能掉出百强榜。以上数据无不表明,碑林发展的步子,慢了,在同级别的城区中,是越来越慢。

02

没有人不想发展进步。一个地方发展的好,于公于私,于人于己,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而碑林又是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里的历史文化重镇,碑林发展的快和慢,强和衰(暂时不至于到“衰”的地步),无不与历史文化相关。作为三个老城区之一,碑林地处西安市中心东南部,东起金花路东沿,与新城区相连;西界,城外抵劳动南路南段,城内至四府街,与莲湖区接壤;南依南二环,与雁塔区分界;北抵西大街东段、辖东大街,城外西起永乐路东至金花北路,分别与莲湖区、新城区毗邻,辖区面积23.36平方公里。截至年末,碑林区下辖8街道,总人口62.89万人,是西安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要说,碑林区能以西安市最小的区县面积,跻身GDP千亿俱乐部,着实不易。这里不可回避的,就是依托碑林博物馆等历史遗迹所主打的旅游产业。碑林区旅游资源可谓富集,是西安市旅游核心区,域内有大唐西市、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兴庆宫公园等景点。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8亿元,比年增长23.8%。单单一个旅游业,便几乎占据了碑林GDP的半壁江山。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旅游业可谓经济的风向标,经济向好时,旅游业自然风生水起,而且还是轻投入轻资产的绿色产业,但是,一旦经济形势不好,包括餐饮住宿等在内的广义旅游业又是首当其冲。钱难挣的时候,谁还有心思逛吃逛吃。尤其是受疫情影响,有钱有闲有心思逛吃逛吃的,也消停了。还好,国内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旅游业也在恢复中,不然,碑林的日子,今年更难过。但是,谁敢保证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第二波疫情不会爆发。这一点,包括碑林在内的主打旅游产业的,都得早做思谋应对。某一个产业占比过重,也不是碑林区自己想这样,但受制于土地资源稀缺、其他产业发展缓慢、老旧小区多等老城区弊病制约,确实带来诸多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都在说老城区改造提升,都在说探索城市更新路径,但到底该怎么改,其实是很考验主*者水平能力的一项高精尖技术活。就一个东大街的改造,确实改的漂亮时髦了,但是,曾经和小寨商圈并肩的一个商圈,却也改没了。

03

事实上,碑林区也一直在探索“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从该区提出的“三个新高地”发展思路看,方向还是很明晰的——传统商业转型新高地、国家科技创新改革新高地、国际历史文化旅游新高地。碑林把“传统商业转型”放在了首位,但这却是最难的一环。就算不考虑疫情这种突发因素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在电商的频频冲击下,传统商业越来越举步维艰,也鲜有成功转型者。钟楼东大家商圈为什么说没落就没落了,是一个很需要深入研究的时代命题。倒是后面两个高地,具有先天优势的碑林,完全可以好好做做文章。西安的最强区雁塔,常以“文化科教强区”自居。殊不知,雁塔的高校数量多基础教育发达是事实,但西安最优质的两所高校西安交大和西北工业大学,却都是在碑林的地盘上,而在碑林区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17所高校、家科研机构、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论密度,一点不比雁塔差。碑林也想充分利用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教实力,发挥校地合作机制,通过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融合,培育新兴增长点,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以科技催生经济新动能,寻找助推中心城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径。但很多高校想要的东西,碑林却给不了。西安交大除了在曲江和西咸新区圈地发展,还跑到苏州和国外大学联合办学,西北工业大学也是如此,其江苏太仓校区已经开建。作为曾经的高教大市,近年来,西安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被兄弟城市追赶超越,现在最好的高校又纷纷向东部战略重心转移,这里面绝不仅仅是大学所在区的问题,但碑林,却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交大和工大,留在碑林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单薄。

04

困局,困住的不仅仅是商业和科教。依托历史文化的文旅产业发展,也到了瓶颈。不管历史多么悠久,不管文化多么灿烂,不管古迹多么众多,不管文化建设多有可为,历史文化遗迹,是多少就是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无外乎文旅产品延伸开发。当然,碑林不是没有了空间,但现有情况下,非常有限。其实碑林区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非常下功夫而且成绩不差。在年某机构的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榜单中,西部12个省区仅有18个区县入选,而碑林区则是陕西唯一上榜区县,位列第63名。有环境,没空间啊。地理的空间,很影响发展的空间。这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除非像硅谷那样的例外。两年前,西安曾提出“跳出城墙谋发展”的概念,这个概念如果用在发展思路的创新上绝无不可,但是如果用在地理概念上,尤其是对像碑林这样的地域狭小的城区上,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就算“跳出了城墙”,碑林还只是巴掌大的那么点地方。对碑林以及莲湖、新城这样的老城区,与其“跳出城墙谋发展”,倒不如实实在在“立足城墙谋发展”,只是,这个“立足城墙谋发展”,不是各立各的城墙各谋各的发展,而是抱团取暖,携手谋出路。这不仅仅是碑林的“出海口”,也是被圈在城中心的莲湖和新城的共同“出海口”。两三年前曾有坊间说法称,莲湖、新城、碑林城三区将合并为一个“唐都区”,从而让明城墙区域内的中心城区,由已经运行60多年的三区分治,变为一区统筹,负责今后古城风貌、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复兴和管理,助力“皇城复兴”计划加速实施。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如果得以实现,仅就城墙区域内,起码能形成一盘棋的概念。当然,行*区域的调整并不容易,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也有不动行*区的折中方案可以考虑,那就是参照高新、经开等开发区模式,将明城墙内,整个设置成为一个新的“唐城开发区”,行*地理上,城墙内原本属于哪个区的依然属于哪个区,但行*区并不具体插手开发建设事宜,而是由一个全新的开发区管委会来具体规划操作,至于发展的成果,也依然是三个行*区共享,就像雁塔可以享用高新和曲江、未央可以享用经开的发展成果一样。这个“唐城开发区”,以“全新”的“复古”理念和发展的思维,要重现的,却是历史上的大唐长安,要实现的,也是当年大唐长安的辉煌。而重现大唐长安,可做的文章显然就多了。这个改造的过程,无疑牵涉到南北中轴线的交通问题。其实不难,要么“上天”,要么“入地”,整个明城墙内,除了通勤的电瓶车,甚至可以不出现机动车的身影。无论如何,在周长13.74公里的城墙里、面积11.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重现一个当年的大唐长安,都是一个十分值得期待的美好蓝图。这个蓝图,可不仅仅是对发展越来越受阻的碑林、莲湖、新城而言。

·END·

往期精选

在西安的一家小馆子就餐后——都啥时候了还在作死?

鲍毓明和李星星,再狡猾的流氓也斗不过优秀的骗子

全运会风云百年

今西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