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自桥头村志、精彩福海、网络等
桥头
桥头村位于福海街道中部,珠江入海口交椅湾东岸,东靠新田村,南与福永村接壤,西与和平、新和交界,北与塘尾村毗邻,紧靠宝安国际机场、广深公路(国道)和广深高速公路。地势东高西低,总面积约5.16平方公里。
村名来源
桥头村之名始于北宋,当时桥头处是热闹的小码头,是珠江口海湾与源于凤凰山的坳颈涌入海的汇合之处,常有人到此经商做工,由于涌水过大,过涌不便,古人便在涌上建石桥一座,此后便有桥头、桥南、桥西、灶下、*屋、新村等地名、随着历史的演变,地名便成为村名。
桥头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土著百越人常在凤凰山脚、桥头涌边一带栖息生活。从秦汉至东晋本土都有先民在此栖息生活,有文字记载可查的历史距今多年。
宋元时期,属东莞县;明万历以后属广州府新安县;民国时期属宝安县福永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宝安县松岗联乡;年,属宝安县福永乡;年,属松岗区福永公社;年,属沙井公社桥塘大队;年12月,桥塘大队拆为桥头、塘尾两个大队;年7月恢复宝安县建制后,桥头村为深圳市宝安县福永公社桥头大队。年,属宝安区福永镇;年,属宝安区福永街道桥头社区;年12月,属宝安区福海街道桥头社区。
姓氏溯源
桥头村主要姓氏为林姓和陈姓,另外还有文、邓、刘、梁等姓氏。
林氏源自河南,形成于东周初,为周平王庶子之后。历经数代,辗转迁到福建莆田。北宋末年,桥头林姓祖先因避战乱,从福建莆田北螺村举家南迁至东莞万江镇,旋即又迁至宝安*田。宋嘉泰年间(年),林姓祖先振南公家族由*田分支迁徙至桥头落户,生二子两房繁衍至今,已经历38代。现居桥头者,共有族人多人。
陈姓主要居住于灶下村,陈氏太始祖为宋代陈俊卿,宋高宗绍兴年间榜眼及第,官至左仆射,封魏国公。始祖陈应元为俊卿之子,官拜应天府尹,居江左。生梦龙,南宋理宗时,赵氏公主下嫁为妻,授轻车都尉驸马。梦龙生宋恩,官至侍郎。宋祥兴年间(—年)因皇室姻亲及避元之难而举家迁到岭南广东南雄珠玑巷,他遍历了东莞县(当时新安归东莞管辖)各地,发觉归德频海之地,为东南之美俗,土地肥沃,如《诗经·大雅·緜》所说的“周原膴膴,堇茶如饴”,是缔造之区,定居于此。灶下陈氏由沙井迁到此处定居,繁衍至今。
年,本地户籍人口有人,非户籍人口约13万人。
社会发展
建国前,桥头村的经济比较落后,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一直占主导地位,虽有部分村民以海洋捕捞及水产养殖为业,但大多数村民仍以操持农活为主业。土地集中在小地主站在少数地主富农手里,广大贫苦农民租地耕种,除交纳租谷外所剩无几。国民*府恣意反共,经常“清乡勘乱”内战不断,民不聊生。遇上旱涝及疫病灾害,农业失收,物价飞涨,赋税加重,贫苦农民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人口呈下降趋势,经济达崩溃边缘。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领导下,桥头村民经过+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从*治上经济上翻身得解放,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快医治好战争创伤,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到年,全村人口年,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面积亩,另有鱼塘亩,荔枝林亩。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年建设本村第一间自动化榨油厂;年在稔山开办一间砖厂;同年引进港商在虾山开发面积亩鱼塘,实行现代鱼塘养殖开发。年,该村引进第一个来料加工厂——中成制衣厂。年成立村农工商公司;同年,与怀德村合资开办德利染织厂。年后,先后开发桥头第一工业区、大洋工业区、稔山工业区、富桥第一工业区、福山工业区、富桥第二工业区、富桥第三工业区。
如今,随着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桥头村已向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阔步前进。经过建国后的近70年的建设,也凭借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努力,桥头经济发展迅速,已由一个传统的农业“鱼米之乡”建成为一个工业强村。
古建遗存
传统民居
桥头村现仍有建于清代或民国时期的20余座广府民居,均为坐北向南,砖土木结构,清水砖墙。前墙及两外侧墙为青砖砌筑,后墙多为三合土夯筑,其多数有彩色灰塑门罩,有的在院墙上部转角、博风等处装饰有彩色灰塑,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吉祥瑞兽等。
可隐林公祠
可隐林公祠位于桥头村西部,据林氏族谱记载始建于元代,现建筑为清代重建,年重修,占地平方米,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砖木石结构,清水砖墙,石墙基、墙角。开凹斗式门,红砂岩门框,门额阳刻楷书“可隐林公祠”,两侧对联“西河衍派,九牧家盛”,有塾台,上立圆形石檐柱。天井两侧有廊房。后堂内立石金柱,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硬山,船形脊,两面坡,红瓦面,绿琉璃瓦当,滴水,木雕封檐板。年,被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灶下陈氏宗祠
灶下陈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初年,清代后期重修。占地约平方米,砖木石结构,三开间二进一天井二廊房,清水砖墙,硬山,正、垂脊有博古装饰,门堂明间上方灰制阳塑楷书“陈氏宗祠”,为始建时保留至今。整座建筑较为整洁。有少量雕塑。木石雕刻及壁画自然大方。陈氏宗祠既是桥头陈氏族人拜祭活动的场所,亦是村民休闲活动的地方。
振南林公祠
振南林公祠始建于元代,在清代重修,又于年重建,占地约平方米,三开间两进一天井二厢房布局,砖木石结构,硬山,清水砖墙,灰瓦覆盖,琉璃瓦剪边,前后两堂屋脊有博古装饰。
杨侯宫
杨侯宫,始建于清朝初年,现代改建,三开间两进深,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宫内供奉北宋名将杨六郎神像,香火不断。
植利楼
植利楼,又叫林汝添别墅,位于桥南二十五巷3号。建于民国23年(),为旅居美国华侨林汝添所造,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为清水砖砌筑。植利楼由主人居住楼房、附属楼房、佣人房屋、大门、院墙等组成,主体楼和附属楼修建在院落中央,院墙与楼体建筑之间还留有一定面积的空地,佣人房屋靠近大门院墙。前楼3层为主人居住会客楼房,后面附属3层楼为厨房和洗手间,不仅方便居住,还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
年日*侵占福永,这里被日*占据作为宪兵队驻地,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队作为宪兵队驻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也曾作为福永武装部驻地。“文化大革命”后也曾用作桥头村委办公楼房和粮食仓库。
植利楼建筑牢固,结构特殊,是深圳地区中西合璧建筑的代表作。该碉楼是研究宝安中西合壁式碉楼和华侨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化撷英
宗族活动
林氏祭祖活动主要在林氏祠堂内举行。每逢初一、十五和重要节目,还有婚假、入伙、祝寿等喜庆事,都要到祠堂内举办。而每逢清明节和重阳节,则区山坟祭祖。
桥头醒狮队
桥头舞狮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那时上岸的渔民常以竹木布或纸扎狮子,敲锣打鼓,翩翩起舞,既庆祝丰收,又祈求出海平安,以后逐渐发展成逢年过节进行舞狮、唱大戏的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谋生的林汝旺失业回乡,成立40多人的青年社,开展农村文体活动,组织桥头醒狮队,亲任教练。醒狮队成立至今已历十余代,冼应登、林派安等人曾任过教练。现在的桥头醒狮队,是一支迅速崛起的文化团队,在街道、社区及体育部门的正确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桥头青年都积极投身到醒狮武术队伍,从事醒狮武术训练,并对醒狮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醒狮武术队通过励精图治,刻苦训练,在一系列的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展示了桥头醒狮武术队的竞技水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