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福海县年ldquo访惠聚r [复制链接]

1#

“*访惠聚”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

福海县“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先后四次被选入并刊登,

下面一起来回顾一下被展出的四支工作队的优秀作品吧。

下真功夫带给群众真满意

            记阿勒泰地区行署办公室驻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托夏勒乌依村工作队——脱贫攻坚范例

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托夏勒乌依村位于乌伦古湖畔,景色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全村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人,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阿勒泰地区行署办公室驻村工作队聚焦总目标,紧扣“1+2+5”目标任务,精心布局谋划,通过完善基层设施、项目帮带、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措施,带领群众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持续发展之路。

1

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脱贫基底

托夏勒乌依村有耕地亩,过去因水利设施不完善,缺水造成许多土地撂荒,这是导致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作队将问题向派出单位进行反馈,与相关部门对接申请农田灌溉项目。投入资金万元,完成米防渗渠建设、亩加压滴灌、40眼机井,使全村耕地重新焕发生机,土地每亩增收达元左右。

“我家有30亩土地,因为缺水撂荒了许多年,现在有水了,我以每亩元承包了出去,一下就为家里带来了元的收入。”村民塔布斯·那孜依哈提说。“水的问题解决了,种地就不愁了。”

在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完成58套安居富民房、0米电力设施改建、平方米的休闲健身游园、4公里地面平整及绿化、米围墙改造、3公里文化墙、巷道硬化0米、安放30个垃圾箱、安装盏路灯,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路修好了,路灯亮了,小游园建好了,田里不缺水了,收入增加了,我们的生活大变样!*的*策好,工作队好!”村民吉肯·阿努尔别克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联谊会上代表全体村民充满深情地表达着对工作队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的感激之情。

2

发展庭院经济助力精准脱贫

年,阿勒泰地区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了以发展“树苗、菜苗、鸡苗”为主的“三苗工程”。最初在村里落实推进时,大多数村民持观望态度,甚至有的村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种过菜,况且就是种出菜也卖不了多少钱。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工作队通过细致耐心的工作,深入广泛的宣传“三苗工程”的优势,并以木合塔尔罕·乌曼尔汗等3户贫困户作为示范户进行打造,工作队帮他们划分了果树栽培区、家禽养殖区和蔬菜种植区,种植了果树、蔬菜让院落焕然一新。看到干净整洁的院落和绿油油的蔬菜,木合塔尔罕高兴地说:“想不到我家的院子能规划的这么好,能够种树、种菜、养牛,这都是工作队的功劳!”

木合塔尔罕家的变化,吸引了左邻右舍的村民前来参观,特别是她家的第一批蔬菜成熟时,工作队帮她联系销路,实现了增收。木合塔尔罕家的收益,让村民们明白了“三苗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了树苗,种上了蔬菜,30余户村民成了庭院经济发展示范户。

工作队还发挥结亲干部作用,完成庭院经济发展规划93户,开展危房拆除和庭院平整,累计完成改造75户,种植各类树苗余棵,购买鸡苗0余只,购买西红柿、辣椒、茄子等菜苗00余株。

今年8月,托夏勒乌依村的菜陆续上市,工作队又提前帮村民们联系销路,仅8月底帮助村民一次就销售了1万多公斤蔬菜,户均收入达多元。

3

拓宽致富门路夯实脱贫根基

针对村民们渴望勤劳致富,但缺乏挣钱的门路的情况,工作队提出扶贫要切实“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庭”,利用各类资源,形成推进脱贫攻坚合力。

托夏勒乌依村紧靠“全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之一的乌伦古湖,头脑灵活的村民阿米娜在工作队鼓励支持下,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如今她家的农家乐生意火爆,每天的包厢都要提前预定。阿米娜高兴地说:“每天我都要忙碌到凌晨1点多才能休息,虽然累,但是收入可观,感谢工作队的‘金点子’,感谢*的好*策!”

在托夏勒乌依村安居富民房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忙着浇筑混泥土、拌沙砌墙,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村民叶尔波拉提·努尔胡玛尔是施工队队长,他说:“我在工作队的引导下,学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参加了技能培训班,组建了施工队,工人每人每年有3万余元收入。”

工作队积极与工程施工方联系,使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劳务增收,30名村民在乌伦古湖打芦苇,10名村民在福海工业园区实现了稳定就业。

“工作队始终秉承‘同心筑梦、决胜小康’的坚定信念,鼓足干劲,咬定脱贫不放松,怀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高*说。

*金海岸旁的休闲驿站记福海县教育局驻解特阿热勒镇萨尔塔合依村工作队——时代文明新村

福海县*金海岸拥有银色沙滩绵延十几公里,湖水清澈,负离子浓度大,鸥鸟、天鹅翔集,是理想的天然浴场,也是*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解特阿热勒镇萨尔塔合塔依村位于福海县*金海岸景区旅游沿线,在福海县教育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下,加大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开办农(牧)家乐,让淳朴的萨尔塔合塔依村成为游客的休闲驿站。

1绿化提升 扮靓“颜值”

走进萨尔塔合塔依村,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笔直平坦,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花朵绽放,果树上结满了压弯枝头的累累硕果,一幅自然宁静的美好乡村画卷展现眼前。

“离开家乡一年了,这次回村后惊奇地发现,村子变得如此美丽,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瓜果飘香,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返乡大学生迪娜古丽·叶尔巴合提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一边用手机拍摄,一边高兴地说。

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美丽家园,工作队与村“两委”协同县、乡包村领导,邀请县乌伦古湖湿地公园管理局、旅游局专业规划人员考察勘测,研究决定在保持原始古朴风貌的基础上,扩大绿化面积。从该村托普铁列克片区的公路入手,平整土地26亩,种植了白蜡、白杨等抗寒耐旱树木余棵,在村委会周围栽植树木余棵,把整个村庄装扮得绿意盎然。

工作队与村“两委”以户为单位,指导村民做好庭院规划,将院落划分为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实现居住、种植、养殖三区分离。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散空地发展立体种植养殖,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村民收入。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教育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庄美化建设及环境治理,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民俗文化 丰富“内涵”

“作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阿肯弹唱传承人,能够以阿肯弹唱的方式,为村民宣传*的十九大精神和各项惠民*策,我感到十分自豪,我会继续弹唱下去,把*的声音传递到村民的心坎。”44岁的村民库里卡提·哈布希泰满含深情地说。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工作队与村“两委”挖掘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诗歌创作和*策宣传相融合,依托“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开展,将各项惠民*策以阿肯弹唱形式融入农牧民生活。

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组建30人的文化队、18人的足球队、人的红歌队以及12人的叼羊队,定期开展活动,不断丰富村民业余文化体育生活。举办富有哈萨克风情的传统服饰展、手工艺品大赛、毡房花毡展览等活动,展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风采,增进各族群众之间情谊,加深民族团结感情。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文体活动和比赛,足球队在地县乡三级比赛中多次获奖;红歌队多次代表地区参加比赛,取得较好成绩;由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扎曼别克·满朱汗作词的歌曲《中国梦》,以其优美的旋律、铿锵有力的唱词荣获了全疆网络红歌大赛第一名。

如今,每到傍晚,村民们就呼朋引伴,一起散步到村委会。热烈、欢快的黑走马,激昂、有力的红歌已经成为萨尔塔合塔依村一道靓丽风景。

3乡村旅游 鼓起“腰包”

在阿依巴拉·托留汗的牧家乐毡房里,阿依巴拉正忙着接待一批批到来的游客,毡房里飘出一阵阵香味,不论是传统的手抓肉、风干肉、特色小吃,还是餐馆常见的大盘系列、凉菜等佳肴,对她来说都是顺手拈来,游客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夸她的手艺好。

“以前我家仅靠种植10亩地维持生活,工作队和村‘两委’鼓励我们妇女走出家门,教我们烹饪、刺绣技能。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在村里开了牧家乐和刺绣店,旅游旺季两个店每天的营业额能达到0元,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阿依巴拉难掩心中的喜悦。

萨尔塔合塔依村依托福海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时机,立足萨尔塔合塔依村丰富自然资源优势和浓郁哈萨克族民俗文化,提出打造“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发展思路,走上一条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村路子。

为带动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队与村“两委”积极动员村民改造房屋和毡房开办农(牧)家乐。利用农牧民夜校,邀请专业人员到村开展烹饪、礼仪培训,手把手教村民农(牧)家乐经营管理方法,提高村民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在为农(牧)家乐提供原生态食材的同时,让游客体验到采摘乐趣;组织排练民族风情节目,为游客提供具有哈萨克族民俗文化表演;开办刺绣培训班,引导村民进行手工艺品生产,制作旅游纪念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市场。目前,全村共开办农(牧)家乐、刺绣店、奶驼养殖等特色经营26家,带动转移就业余人。

“下一步,我们将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深耕细作,深入推进‘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季节性休闲、游玩、参观、饮食等特色旅游样板村,并实行‘一户一特色’,将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出来,吸引更多游客。”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扎曼别克·满朱汗充满信心地说。

欢乐的鼓声传遍大街小巷,美丽的天山南北鸟语花香。如今,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萨尔塔合塔依村一批批慕名的游客纷至沓来,一座座富有民族风情的乡村舞台应运而生,一个个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商务运转起来,一条条蜿蜒的观景道带着村民奔向富裕生活的希望向前不尽延伸!

心系百姓事情连居民心记福海县审计局驻福海镇永安路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谢建辉——第一书记风采

“谢书记,你这是要去开楼栋议事会呀?”

“小谢,我们这栋楼排污管什么时候能修好呢?”

“谢大哥,中秋节也不回去和家人吃顿团圆饭啊?”

……

在福海县福海镇永安路社区,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个清瘦、个高而又忙碌的身影,他就是福海县审计局驻福海镇永安路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谢建辉。

干部队伍拧成“一股绳”

谢建辉驻社区以来,在走访了解的基础上,与社区“两委”研究,将工作队员、社区干部按照AB岗统筹调配。注重加强工作队自身学习的同时,落实工作队员与社区干部“一对一、多对一”帮带机制,与社区干部业务同学习、入户同走访、活动同组织,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社区干部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谢建辉注重*员发展工作,他坚持把*治标准摆在首位,严格标准、保证质量,协助社区*总支制定*员发展3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今年以来,已发展*员2名。

“谢书记来了后,帮助我们理思路、传经验、交任务、压担子,社区干部的能力水平不断在提升,干事的劲头更足了。”社区*总支书记张崇静说。

群众工作下好“一盘棋”

谢建辉和社区“两委”研究,推行“楼栋议事会”管理模式,通过将居民从楼里请下来、有事大家商量办的方式,通过居民自治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困难诉求。

提起社区推行的楼栋议事会,还要从紫薇园小区的下水管道改建说起。紫薇园小区商铺与居民楼共用一个下水管道,下水管道经常堵塞反水,影响着居民生活。商铺经营者和住户都觉得是对方的原因导致了管道堵塞,不愿意平摊维修费用。

谢建辉了解情况后,召开了一次特殊的联席会议,工作队、社区“两委”将紫薇园小区商铺经营者、居民、市*管理工作人员请到一起,共同协商污水管道改造问题,通过多次耐心讲解,商铺经营者和居民愿意均摊管道改建资金。

“多亏了这个议事会,让我们又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下水道疏通了!我们的心结也解开了!”谈到现在社区推行的楼栋议事会,紫薇园小区居民燕巨峰说。

在谢建辉和社区“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永安路社区初步形成了以楼栋议事会为主、家庭议事会和联户议事会为辅的居民自治管理机制,先后解决了居民反映的个问题诉求。一件件实事,一次次的真情付出,温暖了居民的心,也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关爱银龄打好“温情牌”

社区干部的能力不断在提升,楼栋议事会也在不断规范有序,谢建辉又开始为社区的老人们忙活起来。谢建辉在入户走访中发现永安路社区老年人较多,大多待在家里。为了让老年人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谢建辉带领工作队员、社区干部组织开展了百家宴、包粽子、我为社区谏一言、节日联谊会等活动,开展清洁家园、关爱残疾老人、银龄互助微服务、科学养生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谢建辉入户走访中,了解到个别空巢老人因身体疾病,被虚假药品广告欺骗,他邀请医疗专家、县工商行*管理局业务处室负责人开展相关知识讲座,重点针对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如何养护进行讲解,以及对保健品消费骗局真实案例进行剖析,引导老年人科学养生,谨防消费陷阱。

“社区为我们老年人想的很周到,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我们相互认识、经常来往,生活很充实,子女们也放心。”84岁的居民孔凡喜说。

现在永安路社区里,老年人们自发成立了兴趣爱好小组,跳广场舞、打太极、唱红歌;有的当起了小区义务劝导员,对乱扔垃圾、乱停车等现象进行劝阻……

“驻社区工作累并快乐着。我将统筹带领驻社区各支力量,聚焦聚力总目标,扎实落实“1+2+5”目标任务,让居民们在感*恩、听*话、跟*走的过程中生活得更美好。”谢建辉说。

实干聚民心铺就幸福路记福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阔克阿尕什乡卓勒吐斯坎村工作队——访惠聚之星

福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阔克阿尕什乡卓勒吐斯坎村工作队聚焦总目标,紧紧围绕“1+2+5”目标任务,持续接力,用真心建强基层组织,汇聚发展合力;用真力拓宽致富门路,激发发展活力;用真情保障改善民生,增强发展动力,通过牢记使命,真抓实干,赢得了广大村民的赞誉和认可。

建强根基筑堡垒落到一个“实”字

驻村伊始,针对村干部作用发挥不明显、村民满意度不够高等问题“短板”,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将强班子、带队伍作为突破口,建立以“目标管理、述职承诺、定期评议、全面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方式和“四定一评”村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即:每月一小结、每季一评价、半年一公示、年终定档次,有效规范和约束村干部言行。

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组建了“一对一”帮带对子,通过点对点传经验,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教方法,帮助村干部快速提升工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并采取“请进来培训,送出去观摩”的方式,先后邀请喀拉玛盖镇、福海镇的3名优秀村*支部书记来村讲学、送学,组织村干部、*员到喀拉玛盖镇唐巴勒村等先进村观摩学习。

“今年工作队组织我们村班子和致富能人外出考察观摩,学习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开阔了眼界,也转换了思路,现在村里的发展思路更明确了,为民办事的底气更足了!”村妇联主任穆金秀深有感触地说。

工作队还建立了*员联系群众和群众评议*员双评制度,10名*员与联系户、帮扶户定期联系,有的发挥自身优势为联系户做好种植技术支持,有的自掏腰包为联系户购买苜蓿种子,以解燃眉之急……半年来,*员干部带头开展帮扶、慰问活动6次,筹集帮扶资金1.5万元。通过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引导,10名村民递交了入*申请书,4名被确定为入*积极分子,4名经过考察成为预备*员,村级组织活力明显增强。

拓宽门路助增收突出一个“准”字

卓勒吐斯坎村有户人,耕地面积亩,主要以种植打瓜、食葵为主。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导致村民增收空间较窄。针对这一情况,工作队立足村情实际,积极引导村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鼓励村民“老地新种”。

今年4月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介新元和村“两委”班子到相邻萨尔喀木斯村种植户参观学习,多次征询农业技术人员意见,结合本村实际,引导鼓励村民种植黑土豆、紫薯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种地不能守旧,需要转变传统观念,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引导。”介新元说。起初,村民对于特色种植,不敢尝试,害怕赔本。种植户王东主动报名试种紫薯和黑土豆,工作队从县城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来到王东地头,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今年预计亩产能达1.5吨,每亩收入达元。在工作队耐心引导和王东示范带动下,村里12户种植户也加入到试种紫薯、黑土豆行列中。

面对食葵、打瓜、葫芦等农作物授粉不够均匀的实际,工作队想到一个“金点子”,拿出2万元为民办实事好事经费,购买了箱蜜蜂,放在田间地头为种植户的农作物授粉。“利用蜜蜂授粉,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20%左右,改善果实和种子品质,预计每亩地可增收元到元。”提起蜜蜂授粉这一点子,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介新元巧算着细账。

为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工作队协助村“两委”摸排有意向外出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按照年龄结构、务工方向、拥有技能等方面,分类建立培训管理台账。发挥派出单位优势,联系*旺源生物科技集团、福海县强联合作社等企业,帮助村里18名年轻人在家门口找到就业岗位。并为有创业意向的村民赵文菊开起了凉皮店,村民郭新强开起了烧烤店,还组织11名大中专毕业生应聘民营企业就业岗位,拓宽了村民的创业就业渠道。农闲时节,工作队还利用农牧民夜校,开办病虫害防治、消费者权益保护、农机检修等创业技能培训班15期,受益村民人次。

办好实事解民忧体现一个“情”字

“如今,柏油路通到家门口,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到晚上,路灯就亮了,走夜路更方便了。”70岁的姜淑云老人站在新修的村道上感叹道。

因乡村主路与村户院子之间砂石路面经过多年的使用坑洼遍地,又没有安装路灯,给村民的出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于是,工作队把解决村民家门口的难题当作头等大事,与村“两委”积极争取农村基础建设项目资金万元,先后硬化了4.3公里村级道路,安装了盏太阳能路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打通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太好了,有电了,有水了,不用再喝井水了。”村民哈尼·马合木提老人激动地欢呼着。原来,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多年来,距离村委会直线距离3公里外,独门独户的哈尼老人家一直未通水通电。工作队入户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与阔克阿尕什乡*府、村“两委”沟通协调,带着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等工作人员实地调研,研究制定了通电通水方案,协调水管、电线杆等相关使用材料并争取到*宏泰建工集团有限公司1万元的赞助费。今年经过连续一周的紧张施工,打通了自来水和电力的“最后一米”,实现了该村通水通电全覆盖。目前,工作队收集村民各类困难诉求和意见建议20条,为村民办了巡回义诊、发放小药箱等实事好事23件。

如今,卓勒吐斯坎村*风正、民风淳、村风新,工作队办的一件件、一桩桩小事、实事,村民看在眼中、暖在心里,*的形象在卓勒吐斯坎村余人的“群众圈”里打下了深深烙印。

编辑:张婷初审:孟世福终审:庄晓颇

投稿邮箱:fhsmhdb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