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粤西知青文化园记 [复制链接]

1#

闻“粤西知青文化园”就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南国花园内,心情颇激动,作为知青子女的我,对知青和农场素有挥之不去的浓浓情怀及莫名的亲切感。于是,不顾炎炎夏阳,顶上火烧,即前往参观。

粤西知青文化园,坐落在湛江市南国热带花园一座山麓之巅。从南国花园北大门进入,顺左边的步道走约五百米,右转入一条小红砖铺的小道,穿越一段静谧、绿树遮天蔽日的弯曲幽阴小道,绕岭而行。将近到岭巅之时,两边栽植着橡胶树、木棉树、木麻黄树、松树、剑麻等热带绿植,这条道就是闻名南国花园、有着响亮名字的“知青路”。

之后,眼前一亮,看到一座蓝瓦白墙的弧形长廊,古色古香,外面绘画着三幅知青人物半身像和一幅锄头、长镰、草帽、口盅、挎包、日记簿、笔组合的版画,人物、器具栩栩如生,犹如窗花贴在透明窗棂上。

长廊正面,是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圆形小广场,地面以鹅卵石铺就成一个酷似地球的圆形,寓意广大知青深深扎根和热爱在这块“大有作为”的广阔土地上。

廊门,上书:风雨廊,左右楹联书“昔曾投笔赴农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今喜构园留史迹虽书生迟暮意气犹存”。入廊,宛如走进书斋,书香味和田园风扑面而来,两侧墙上帧裱着广东书画作名家们的书诗字画,画中及字里行间,反映的是知青战天斗地热火朝阳的劳动、生活场景。还有“粤西知青文化园”的简介,讲述建园初衷、意义和园址位置、景点等情况。廊间,摆设两张圆形石桌和数张鼓状形石凳,以供游人参观之余小憩。

廊中,风清气爽,凉意通舒,可坐着,赏书析画,品味知青情怀、当年农场农村的生活气息和坎坷历程及峥嵘岁月;或佇廊凭栏,观绿树花香听鸟鸣。

出廊,顺右方向,走“知青路”,五十米,沿途右侧先后立着两块光滑平整的大石头,近看,上绘着两组描绘知青劳动生产场景,名为“足迹”的画面,挑水、割、锄地、驾牛车、犁田、插秧、灌溉,并有广东省艺术馆馆长、雷州籍书画大家莫各伯的《回乡务农记事》一文。

看完石画,到了一个岔路口,抬头,一座高六米有余的纪念碑呈现眼前,碑的基座由数块灰色及赭红色的花岗岩大理石筑成。精钢铸造的大刀、长枪形状组合的怀想纪念碑身,直插苍穹。在蓝天白云和四周笔直高大的木麻黄树衬托下,更显肃穆庄严,令人肃然起敬。碑座后,刻着当年因公而牺牲的三十六位南粤(粤海)知青的名字及所辖场队(兵团)。他们也是英雄,建设时期的英雄。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曾有这么一群热血青年,垦荒戍边,为国家建设和繁荣,流汗流血,付出宝贵生命。烈士们,永垂不朽!

离开怀想碑,往上走,左边又是一座长廊,长廊正面墙壁镶嵌着当年知青生产、生活和当今的照片,正中书:留芳廊,左右各一对联:亭小能铭知青史,园幽可唱励志歌。

踏入内,两侧墙上刻着捐款建设粤西知青文化园、当年知青的名字和所属兵团农场,密密麻麻,计有余人,共捐款万。

年领导人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年12月22日,领导人发表《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广东湛江市第一批知青下乡插队,是年左右,地点为郊区麻章农村。、年,又有一批下到阳江县平岗农场及湛江郊区农村。年10月开始,更是响应大号召,湛江地区十万中小学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到海南、徐闻、海康、廉江、化州、信宜、高州、阳春、阳江等地。

年8月15日为应形势,农场编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生产建设兵团,总部设在海南岛海口市,接管了原海南岛(注:海南岛原属广东省管辖)、湛江的国营农场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研究院,共十个师,知青11万余人,主要来自广州、汕头、海口、湛江、韶关等地。第一至六、十师分布在海南各地,第七师第一至八团在海康(雷州),七师九至十四团在徐闻,八师第一团在湛江湖光农场,八师二至六团、九团、十团在化州的新时代农场、新华农场、和平农场、红阳农场、红峰农场、建设农场,八师七团、十一至十七团在廉江,八师十八团在遂溪,八师十九团在湖光农场;九师第一、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团分别在阳江鸡山农场、红五月农场、红十月农场、织簣农场、平岗农场,二团在信宜,三至七团在高州,八、九团在电白,十至十三团在阳春。年6月,撤销兵团番号,各团恢复原国营农场名称,归属广东省农垦总局。

出留芳廊,可见高处一截掩映绿荫的蓝色亭阁。走近,首先入眼的,是一座两层小亭,白墙蓝瓦,亭上横书:知青亭,落款蔡东士题。蔡东士,乃原广东省委副书记、汕头藉下乡阳春岗美农场的知青。亭子四面皆有一对楹联。亭前一大广场,广场两侧各有知青们捐款所造的石凳。右侧更是一大石书志台,上由蔡东士撰写的《知青亭序》:“十几万人,稚气犹存,远离父母,屯垦戍边”、“知青运动,波澜壮阔。历史磨难知青,知青无愧历史。是苦是甘,何怨何悔”、“是为歌,为泣,为碑,为志”。

亭右边,是一个女胶工割胶的塑像。女胶工割胶手法娴熟,脸部凝重,聚精会神,专注地收割橡胶树。

与知青亭遥遥相对的,是背靠参天大树的知青群雕。刻画着五个男女知青形象,或撬(推)大石、或抓锄拿铲,或背枪手执语录,赤足挽裤(脚)……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充满朝气的脸上,展露着坚毅、淳朴、灿烂的笑容。劳动很辛苦很累,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们脚踏大地,心怀必胜之信心、信念,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争取着每个胜利。这种气壮如山的不折不挠精神,从雕像中传递出来,感染着每个参观、游览者。

走入知青亭,沿着圆形的梯级盘旋而上二楼,全广场尽收录眼底,也可鸟瞰南国热带花园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及远远的高楼大厦。你的心胸割然开朗,和知青们当年的困难和艰苦相比,感觉自己的一切仿佛很缈小,什么都不是。

共和国今日欣欣向荣,也有知青的一份功劳。知青们的咋天,是共和国历史的一部分,知青铸造的忠诚、奉献、责任精神,像指明灯一样照亮后辈前进的路。

知青,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名字,是我国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和产物。粤西知青,和全国数千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样,把最宝贵、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广阔天地,尽管苦难、无奈和辛酸相伴,甚至付出沉重代价,却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积极向上,默默劳作,无私奉献。她们开荒栽植,耕作播种,围海造田,筑路修桥,救灾抢险,教书育人,传播文化,普及知识,为促进当地文化发展和改变当地贫穷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付出了生命。他(她)们在工作、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情谊,并且一些与当地人组成一个个家庭。

虽然,众所周知的原因,他(她)们先后返城回到自己的老家,但他(她)们对祖国忠诚,积极进取,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仍为今天所称颂,是一笔宝贵的时代精神财富。

读完本文,请您也分享一下知青故事,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作者:黄显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